做人简单、演戏复杂,已故越剧大师王文娟曾这样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08-06 10:39

摘要: “戏曲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大众演好戏,让全国人民看上好戏。”

她是越剧“王派”花旦创始人,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深藏一种内在的力量。她是戏迷心中永远的林妹妹,她演绎的越剧《红楼梦》林妹妹一角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于2021年8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95岁。她的人生经历怎样的波澜起伏,又坚守着什么不变的初心和信念?


从小戏迷到一代名角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从小是个戏迷。“外婆家所在的后山镇是一个有四五百户人家的大乡镇,当时,女子越剧第一代演员施银花、屠杏花、沈兴妹等已经唱红,被请到后山镇来演“的笃戏”。她们坐着轿子,风头十足。每逢戏班有演出,外婆都要接母亲回去看戏,母亲也总是会抱上我一起去。从抱在怀里到坐在母亲膝上,再到自己爬到高凳上看戏,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王文娟曾这样说道。


王文娟1939年离家至上海,师从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她初习小生,2年后,改学花旦。开蒙戏是在《投军别窑》中饰王宝钏。1944年受竺素娥提携,与其搭档演出《碧玉簪》《盘夫索夫》等戏,脱颖而出。1945年下半年,王文娟与小白玉梅、邢月芳合作。1947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1948年春与尹桂芳搭档,演出了《双枪陆文龙》等戏。1948年秋,进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风潇潇》。


新中国成立后,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剧目。1952年7月,她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饰演《西厢记》中崔莺莺,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



一生成就多个经典形象


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红楼梦》首演,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为了不朽经典。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面,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也是深入人心。为了演好这个人物,王文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还立下“演不好砍我头”的“军令状”。演戏时,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复杂多层次的情感。为了入戏,在后台她都不太讲话。演戏前三天,呆在家里不出门,静下心来看《红楼梦》的书,反复看剧本。


事实上,“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之一。晴雯、祝英台、红娘、武则天、孟丽君、春香……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也都是王文娟曾塑造过的角色。1958年,院团领导要求全院上下动手写剧本,于是大胆的王文娟决定和副团长孟云棣一起合作写剧本武则天。剧本完成后,开始排演《则天皇帝》。娇滴滴“林妹妹”立马变身“霸气女王”。王文娟塑造的女皇帝,没有旦角的脂粉气,敏锐洒脱、处事果断。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王文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10月26日,获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



“做人要简单、演戏要复杂”


王文娟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是“做人要简单一点,演戏要复杂一点”。她毫不忌讳地说自己只学到小学三年级,自称 “天资平平”,并坦言自己能有现在的成就,“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她生前在写给媒体的一封信中曾谦虚道:“经典作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红楼梦》也是在集体努力下不断精益求精的结果。”


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再穿上戏服为观众表演后,王文娟仍然注重学习并时时关注文艺界的最新变化。“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做重要讲话后,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和传统文化发展尤其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眼看着我们越剧第十代逐渐成长,真心为他们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而欣慰。因此,我鼓励他们努力进步,把越剧这个江南剧种传承发展好。”


建党97周年前夕,王文娟给上海越剧院全体党员和一批青年演员上了一堂党课。她以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份与他们共勉——“台上演戏不怕复杂,要精益求精;台下做人只求简单,要乐于奉献。我们每讲一句话都要扪心自问初心,戏曲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人民大众演好戏,让全国人民看上好戏。”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再见,永远的林妹妹!越剧表演艺术...

80%观众是40岁以下中青年,“...

每周一个城市,远郊乡镇也能看得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