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和正在举行的陕西全运会上,上海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十四五”期间,关于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上海有何新举措吗?
在9月23日上午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陈群表示,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上海不断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形成了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体校一直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多年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选拔、输送、培养体系,培养出了大量优秀运动员。目前,全市共有区级体校34所、市级体校3所,共有20所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本届奥运会冠军钟天使(浦东三少体)、姜冉馨(奉贤区体校)、张灵(青浦区少体校)、陈芋汐(徐汇区少体校)都是由传统体校培养输送的。
体教融合是上海较早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未来我们非常关注、非常充实的一种模式。早在1999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结合思想,开辟了一条“把优秀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育人路径。目前,全市共布局建设了65支学校二线运动队,实施了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持续提升学校体育训练水平。本届奥运会冠军陈云霞就是由七宝中学田径队转项培养输送的。
社会力量办训是上海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模式。2000年以来,徐根宝足球青训基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等一批社会力量办训机构逐渐兴起,推动体育人才培养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根宝足球基地20年间培养了武磊等43名中超球员(含5名现役国脚);曹燕华学校培养了乒乓球奥运冠军许昕等优秀运动员。
2020年起,本市正式启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建设,现已命名35个“培养基地”,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力量办训扶持、管理、考核、激励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共注册青少年运动员9000余人,共布局20余个项目,其中注册人数较多的是冰上、击剑、跆拳道、高尔夫球、马术等运动项目。
优秀运动员培养是科学训练、医务保障、科技服务、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上海有优势,也有短板。“十四五”时期,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继续推动三种办训模式齐头并进,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渠道,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职业体育发展,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后备人才培养的广度、力度和精度,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使上海竞技体育进入“源头活水,不断涌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