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发布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全国体育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那么,上海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上有哪些重要抓手?9月23日,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体育局副局长许琦介绍了相关情况。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15年—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从910亿元增长至近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接近80%,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55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849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疫情对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竞赛表演业受到不小的冲击,但也有一些新亮点。比如2021年上半年,体育健身休闲业总产出同比增长了53.3%、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了51.9%。但从全局看,上海体育产业“三个没有变”。
体育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没有变、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和政策总体环境没有变、本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变,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规划》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市体育局将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加快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十四五”时期,上海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一是集聚发展。高起点深化推进本市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建设,依托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体育企业等资源,培育若干个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引领作用的体育产业集聚区。紧扣市民生活需求,通过更新改造,在园区、街区、商区建设一批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都市运动中心。提升体育资源配置能力,做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体育人才、体育场馆、体育机构、体育会展等各类资源在本市汇聚流通。
二是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影视动漫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设施配套,优化体育产品供给,拓展体育消费体验,打造运动社交、主题活动、住宿餐饮等复合型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热情。深化长三角体育领域联盟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文旅体康一体化协作。
三是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数字体育、智慧传媒新业态,支持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发展体育智能制造,有效提升体育装备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加快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舒适、科学的运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