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而将一个个高脚杯放进钢琴的“胃”里,时而又在琴弦之间铺上金属材质的长尺,一只玉璧也可以成为“道具”,当演奏家弹奏起加完“料”的钢琴,原先的音响和音色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甚至有些魔幻。
这是12月13日记者在上海商城剧院里看到的一幕,钢琴家柴琼妍正在为自己即将举办的两场个人音乐会做准备,而“加料钢琴”这一迥异于古典钢琴的演奏方式正是音乐会的最大特色。
AI、加料,这是一场先锋音乐大赏
为什么要做加料钢琴?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追溯到柴琼妍的求学之路。上世纪90年代,13岁的柴琼妍考取了柯蒂斯音乐学院,带着中国钢琴“神童”的称号,她和郎朗成为当年考取该校的仅有的两位中国学生。但奇妙的是,就是在这所学校,两个人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个是古典钢琴演奏,一个则热衷于现代钢琴。
柴琼妍坦言,其实从上海到美国,自己的整个学生时代都被现代音乐所吸引,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也一直在致力于推广现代音乐。至于“加料钢琴”,则是柴琼妍近年来不遗余力在国内推广的现代钢琴技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东西加到钢琴里,然后变成各种其它的音色。
“它的发明者是谭盾的老师、作曲家约翰·凯奇,也是我的‘祖师爷’,他曾经将螺丝钉、木头、橡皮、挡风雨条、硬币等作为道具为琴弦加料,钢琴好像变成了一种新的乐器,有了无限可能,我觉得这就是加料钢琴的魅力。”
十几年前,对现代钢琴情有独钟的柴琼妍开始了为琴弦加料的尝试。记者采访当天,三四只高脚杯就被柴琼妍放进了钢琴的“胃”里,通过弹奏出的音色不断调试杯子的位置和方向,一首首钢琴曲也在“加料”后产生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柴琼妍告诉记者,如何给钢琴加料、加什么料,其实很有讲究。“要将不同重量和材质的东西结合起来,不断调试,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次音乐会上,她就将带来自己在加料钢琴上的全新探索,除了高脚杯,玉璧、金属长尺也将与钢琴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而除了加料钢琴,AI人工智能的加入也让音乐会先锋味十足。记者了解到,比如12月25日《人之初》音乐会上的曲目,是从柴琼妍此前已在欧美巡演了近7年的一套曲目《涨潮》更新而来。
“NASA环保部门的科学家Ian Fenty用可视化数据反映全球温室效应对水的影响,作曲家就特别为这套NASA视觉数据创作了曲子,我在演奏这套曲子时,AI人工智能就会用这个视觉跟我的琴音互动。”而在1月1日举办的《联觉游乐场》音乐会上,同样会有AI的身影。
化身美人鱼,传递抗疫信心和环保理念
柴琼妍透露,自己在两场音乐会上将演奏雅罗斯瓦夫·卡普辛斯基的《Oli的梦》《知音》《边界效应》,谭盾纪念老师约翰·凯奇的《C-A-G-E》,安迪·秋保的《联觉作品集》《魔法黑森林》等多部作品,都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1年前,当柴琼妍辗转40个小时以“外星人”造型回国时,她就决定要举办一场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主题的个人音乐会。1年后,为了践行承诺她带着《人之初》《联觉游乐场》再次回到了上海。
两场音乐会的内容设计都跟疫情两年来柴琼妍的心路历程有关。柴琼妍坦言,疫情爆发后,自己对公众的焦虑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例如隔离生活让彼此缺乏亲密接触,缺乏工作和安全感,对爱和健康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但是我们也都在努力、保持希望,试图适应并改变现状,期待恢复繁荣的那一天。”
这也是她坚持举办这两场音乐会的动力。“我觉得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提高公众的意识,像《人之初》是体现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吁大家更多地爱大自然、爱护动物,团结在一起。”
事实上,作为现代派钢琴家,柴琼妍多年来一直将音乐和社会议题相结合,并创建了众多专题项目:比如针对全球变暖的计划Acqua Alta,就古典音乐与技术的融合发表的TEDx演讲,这次音乐会,她的MV和音乐形象又选用了美人鱼元素,讲述环保主题。
柴琼妍直言,“我们中国人常说‘人之初,性本善’,现在世界上出现了危机,作为人类,需要用更多的爱和同理心去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我期待音乐能成为世界重置的一个‘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