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晚,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二轮驻场演出在上海音乐厅落下了帷幕。19场演出从盛夏到初秋,引得中外观众齐点赞,也让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看到了青年音乐人的成长与蜕变,“他们非常珍惜舞台,勤奋用功,每一场都在进步,在与观众面对面的实战中得到了磨练,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
以演促练,青年演奏家快速成长
与首轮演出不同的是,二轮驻演里,《海上生民乐》迎来了一批新面孔,从《汲古》到《丝路》,九首曲目都配备了不同的演奏梯队。上海民族乐团希望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展示平台,也通过不同组合的演绎赋予作品以新的活力。
比如在《虞兮》中,不同人物角度的全新演绎,就让乐曲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乐团琵琶演奏家李胜男透露,“去年俞冰演绎的版本更具男性的霸气与刚毅,而这次的《虞兮》更多需要表现女性柔中带刚的气质,不管从演奏法还是舞台气质都有了新的调整。”事实上,早在去年,乐团琵琶声部就开始探讨虞姬视角下乐曲的新特点。为了诠释好作品,李胜男虚心向前辈请教,从上台时握琴的姿态到走路的速度,都细心揣摩虞姬的心境。
“排练百次,不如演出一次。”以演代练,以演促练,《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为上海民族乐团的青年演奏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与成长机会。乐团打击乐演奏家蒋元卿就在本轮驻场中担任了五首作品的演奏声部,收获了更加丰富的打击乐器与演奏技巧。
每天复盘,精确到秒的细致配合
作为一台融视听于一体的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在灯光、音响、多媒体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极为复杂。一小时的演出,对幕后团队更像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役,他们需要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曲目场景的切换,把握演出节奏。
因此,无论是舞台设备的控制、乐器道具的摆放、服装的更换,还是演员上下场的时间,都需要各个部门、不同工种间精确到秒的细致配合与严密调度。
为了追求细节上的极致,排练指挥彭菲更是将自己代入到台下观众的视角,思考《海上生民乐》整体的舞台呈现。每天演出结束后,团队还会第一时间复盘当天的情况。“从音乐的艺术处理、服道化的准备到观众的反应,各个方面事无巨细,不断优化调整,期望达到最完美的演出状态。”
口碑发酵,中外乐迷齐点赞
《海上生民乐》的口碑持续发酵,换来了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轮驻演中,不少观众身着汉服慕名而来,“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成员们更是在一场演出中感受到了中华民乐的无穷魅力。
让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感到惊喜的是,这轮驻演中,即使是周一到周三这种非演出黄金档的日子,观众购票依旧非常踊跃,连带着剧场推出的系列国风文创也大受欢迎。“把演出带回家,成了这个网红演出的又一道风景。”
据悉,10月14日至11月11日,《海上生民乐》将开启第三轮驻场演出。针对多刷的乐迷,上海音乐厅还特别制定了优惠购票政策,回馈观众的同时,也吸引更多人走进音乐厅欣赏民乐国韵。
(上海民族乐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