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人|一把唢呐吹响中国潮音!青年演奏家闫晋龙:做守住民乐根基的匠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2-10-16 17:04

摘要: 通过创新可以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民乐,爱上民乐,从而才能更好地反哺民乐,守住民乐的根基。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许多人对唢呐的印象往往是《百鸟朝凤》,或者停留在传统民俗的重要场合。然而,在上海民族乐团打造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中,一曲《穿越》却让唢呐这个奏响了千年的古老乐器焕发出新生。电音、摇滚,潮范儿十足,在青年演奏家闫晋龙的手里,一把小小的唢呐被玩出了新花样,也吹响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乐章。


天赋使然少有所钟,

一把唢呐吹开梦想之门


闫晋龙的家乡在山西,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小在唢呐声声中长大,年幼的他被唢呐“惊天动地”的声音所击中,震惊裹挟着好奇,一个9岁的农村娃儿开始了对民乐最初的探索。“先是自己学,玩了一阵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后来开始吹一些当时的流行歌曲。”邻里乡亲的掌声让闫晋龙信心倍增。


10岁那年跟随姑姑到东北拜师学艺,之后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中学还没毕业就被特招到了部队文工团,一待就是6年。也是在那里,闫晋龙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有机会到上海交流学习,见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唢呐演奏家刘英老师。”整座城市的音乐氛围在闫晋龙心底蔓延开来,成为职业唢呐演奏家这个梦想,在他的人生地图上逐渐清晰。



天赋使然加上少有所钟,2010年,闫晋龙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刘英学习唢呐演奏。相比同年级的其他学生,闫晋龙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但从山西到东北,从部队到校园,丰富的人生经历却让他更加明白自己的路该如何走。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短板在哪里,知道自己来学什么。”这样的闫晋龙成了刘英最放心的学生,而他的自律也为其早早换来了荣誉。大二那年,闫晋龙斩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一等奖。2017年,学有所成的闫晋龙以成熟的技艺敲开了上海民族乐团的大门。


量身定制新作品,

广阔舞台助其迅速成长


“那天我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结束后也不敢跟其他人交流,又兴奋又忐忑。”回忆着自己第一次在乐团排练的场景,闫晋龙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团里许多同事都是我曾经仰望的前辈,原来在学校觉得自己挺牛的,进乐团之后发现这里藏龙卧虎。”


很长一段时间里,闫晋龙并不像过去那样自信,而是低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默默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当然,想要更快成长,还得经过舞台的历练。闫晋龙是幸运的,因为当时上海民族乐团正在力推“脱颖而出”系列音乐会,这是一个专为青年民乐人才打造的展示平台,自2016年首演以来,多位青年民乐演奏家在此崭露头角,逐渐成长成熟。



闫晋龙进团后刚好赶上了第三期。“作为一个新人,能演到首演作品,而且是作曲家根据乐器特色为你量身打造的作品,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闫晋龙坦言,是乐团扶持新人的力度和良性竞争的氛围,让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民乐新人找到了自信,也看到了希望。


2019年.在上海舞台艺术作品评选中,刚刚进团两年的闫晋龙就凭借在民族交响史诗《英雄》里的精彩表现一举斩获新人奖。之后,在上海民族乐团的各大重要演出中,也常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最爱“主动加班”,

“好嗓子”带来幸福的烦恼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上海民族乐团携《国乐咏中华》亮相上海大剧院,因为原本的演奏者遇到突发情况无法抵达,闫晋龙更是临危受命上演了一场“救火奇迹”。


“晚上演出,早上才接到任务,又是一件全新的乐器(亚美尼亚管),下午2点就要走台。”留给闫晋龙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为了保证演出质量,闫晋龙第一时间赶到剧场熟悉乐器,在同事的远程视频帮助下,他不慌不忙,沉下心来一遍遍练习。用闫晋龙的话说,“根本顾不上吃饭喝水,自己完全沉到了里面。”直到当晚演出的最后一个音符缓缓落下,台下掌声响起,闫晋龙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那天演出后,团长罗小慈给了闫晋龙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一刻,许多乐手才知道原来他是来救场的。“这说明大家没听出来,说明我吹得还可以。”闫晋龙的话里透着自豪,这也是他最享受的幸福时刻,“一方面是乐团的信任,一方面是观众的认可,一方面是自我的突破,那种成就感真的不可替代。”


当然,能够完成如此重任,绝不仅在于那3个小时争分夺秒的练习,“救场”背后其实是闫晋龙日复一日不懈努力的缩影。采访时他笑着自嘲道,乐团里最熟悉自己的可能是门口的保安大哥,因为除了演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待在乐团。


“唢呐拥有了一副‘好嗓子’,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是闫晋龙最喜欢的地方,但同时,这副“好嗓子”也给他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因为其声调高、穿透力强,闫晋龙没法像其他乐手一样在家练习。好在乐团排练厅24小时对演奏员开放,所以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能看到闫晋龙主动“加班”的身影。


唢呐吹响中国潮音,

民乐演奏要有匠人精神


“这里有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平台,没有理由不吹出最好的声音。”采访时,这是闫晋龙反复提起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是乐团帮助自己打开了新视野,尤其是理念的更新。“过去只专注自己,一心磨练技艺,但乐团让我逐渐明白,民乐的发展不能只靠传统作品,还要创新推新,包括演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就像唢呐,过去许多人觉得它好像不登大雅之堂,跟二胡是‘难兄难弟’,有点土,但其实唢呐也可以很潮。”正在上海音乐厅上演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里,一曲《穿越》就让唢呐与摇滚电声乐队完美牵手,极具穿透力的唢呐声和冲击力十足的电音跨界混搭,成为整场演出最嗨的部分。



而B站发布的《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站内的国风爱好者超1.77亿,18-30岁占比七成,其中民乐成为年轻人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唢呐,更是登上了年度最受欢迎前三甲,相关视频播放量高达2.2亿次。闫晋龙明白,通过创新可以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民乐,爱上民乐,从而才能更好地反哺民乐,守住民乐的根基。


所以,没有演出的日子,闫晋龙会拿起胶布探索乐器的各种新玩法,或者跟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交流,把他们喜欢的流行之声用唢呐吹出不一样的民族风味。至于未来的目标,读书时恩师的一句话指引着闫晋龙前进的方向,“民乐演奏要有匠人精神,什么时候这件乐器长在自己的手里了,那才是真的成功。需要时间浸泡,不必着急。”


(上海民族乐团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民族乐器轮番上阵,咏叹中国精彩!...

中外观众齐点赞,以演促练见证年轻...

新组合、新演绎!《海上生民乐》升...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