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地铁看上海8|走着走着就能“偶遇”一场戏!演艺大世界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2-12-20 18:29

摘要: 作为连接演艺资源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纽带和桥梁,演艺大世界将越来越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

有物可购、有景可赏、有戏可看!搭乘地铁8号线,从人民广场站顺着人流走出来,就到了魔都的核心地块。这里不仅是上海的购物中心、旅游胜地、交通枢纽,还拥有着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演艺大世界。

名家名团荟萃云集,首演首秀纷至沓来,节展活动贯穿全年,演艺新空间遍地开花。过去,这里是“过条马路就能看场戏”的文化码头,如今,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观众同样为演艺大世界拍手叫好,“拖着行李箱来看戏”慢慢成为一种常态。


名家名团+首演首秀

“拖着行礼箱来看戏”已是日常


翻开演艺大世界的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25座专业剧场星罗棋布。文化地标上海大剧院、“城市音乐客厅”上海音乐厅、“梨园圣地”天蟾逸夫舞台、老剧院焕发新魅影的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还有人民大舞台、长江剧场、新光影艺苑等活跃的大中小演艺空间,走着走着就能“偶遇”一场戏,在这里并非“戏言”。



其实,“把观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演艺大世界在2018年11月正式定名时就提出的建设愿景。这在今年年初上海亮出的一份2022年年度“演出月历”中可以窥见。394个重点项目里,演艺大世界区域内的演出占比高达7成,其中首演首发的原创剧目近40个。


单是今年秋冬,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就陆续迎来了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和舞剧《白蛇》三部新作的首秀。不仅如此,火爆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陈佩斯“戏台三部曲”之话剧《惊梦》、尽展“东方舞台美学”的昆曲“重逢《牡丹亭》”等等,也都上海大剧院抢先看到潜力。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坦言,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肩负着重要使命。上海大剧院一直争取“中国首演”,“越来越多新作品也会选择在上海首秀,从演艺大世界起步开始全国巡演之路。很多制作人都说,上海首演做好了,走遍全国都不怕。”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在人民广场这片活力艺术街区,年均演出场次仍然近2万场,占全市总量的一半,首演作品数量也超过了100部。从戏剧、戏曲到音乐剧、音乐会,丰富演出不仅惠及申城观众,也吸引了不少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地的观众拖着行李箱来追剧。


新空间不断涌现

写字楼变身“垂直百老汇”


当然,除了专业剧场,漫步在人民广场附近街区,你还能在很多地方“偶遇”艺术。当夜幕降临,汉口路650号的亚洲大厦“星空间”,就是近两年来戏剧迷们的“网红打卡地”。



21层的建筑在高楼林立的魔都中心并不起眼,甚至在两年之前,这里还只是一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写字楼。2020年8月28日,一部名为《阿波罗尼亚》的环境式驻演音乐剧再这里悄然上演,全新的演出形式很快俘获了魔都年轻观众的心,短短两周后就一票难求。


而《阿波罗尼亚》的爆红也给亚洲大厦带来了新生。一台好戏、缪时客、魅鲸文化、晓年青剧团……大量优质的民营演艺资源不断涌向“星空间”,也让脱口秀、互动话剧、环境式音乐剧等不同类型的驻演在这里“安了家”。



如今的亚洲大厦里,已经容纳了16个演艺新空间。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一晚上有近2000人涌入这里看戏。即使是午夜场,依然有很多外地观众拖着行礼箱来看戏。大家笑称,这里已经变身为一条“垂直的百老汇”戏剧街。


亚华湖院线总经理阮豪透露,2020年发展至今,亚洲大厦已经拥有了16个星空间,40%的观众来自外地。“观众看到演艺大世界的品牌,就知道这里的剧目有质量保证。”


除了亚洲大厦,近两年,笑果工厂脱口秀、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等越来越多“演艺新空间”也陆续挂牌,极大地丰富了演艺大世界的演出内容。而像这样的“演艺新空间”在黄浦区还有40余个。



从剧场到户外

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破墙而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剧场也正敞开大门,让艺术破墙而出。上周末刚刚结束的“银杏音乐会”堪称申城冬日一景。去年末,22场“光音的故事”3D Mapping墙体秀和23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亮相91岁的上海音乐厅,更是好评如潮。


活动推出后,不少观众选择“一站式”体验,下午先来音乐厅4楼打卡展览,再预约欣赏户外墙体秀,最后进入大厅观赏《海上生民乐》演出,临走前还会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展览、墙体秀、驻场演出各项目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



在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看来,上海音乐厅作为市民的音乐客厅,不仅要把好作品引进来,也要走到市民身边、融入城市生活。建筑、艺术、音乐、光影和科技交相呼应,不仅打破了音乐厅建筑墙面的空间限制,让流动的音符从艺术殿堂走向户外,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文化+艺术+建筑”的新模式也为上海音乐厅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思路。


从艺术殿堂到写字楼、户外空间,作为连接演艺资源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纽带和桥梁,演艺大世界将越来越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不断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不仅让文化魅力在这片活力街区竞相绽放,在全力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过程中,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也不断彰显,这些都塑造并展现着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快递、外卖小哥登上大舞台!全总文...

搭乘地铁看上海14 |从400岁...

“都市青年”变身“痞子英雄”,朱...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