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封神,《中国奇谭》好在哪儿?三大领域解开传播中华文化的“创新密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01-13 17:39

摘要: 《中国奇谭》凭什么出圈?该剧究竟好在哪里?


新年伊始,刚刚步入中国动画新百年,国产动画就抛出了一个“重磅新作”。由上影集团旗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自2023年元旦在B站上线以来,虽然只更新了3集,却迅速成为爆款剧。


《中国奇谭》凭什么出圈?该剧究竟好在哪里?


其实,《中国奇谭》的创作故事从两年前就开始了。起因是上海美影厂想要在2022年中国动画100周年之际做一部与妖怪有关的动画。最开始参与该项目的人很多,但最终确定了11位导演来拍摄8个20分钟的短片故事。每集一个“妖怪”,有的改编自历史传说,有的是全新创作。


历经两年的策划与制作,《中国奇谭》于2023年1月1日正式亮相B站。虽然目前只更新了3集,但却瞬间吸粉无数。截至1月11日,前3集的总播放量已经超过6265万,B站评分9.9分,豆瓣评分9.5分,可谓收视、口碑双丰收。


不仅如此,《中国奇谭》在线下也同样火爆。据了解,上海美影厂天猫官方旗舰店上架的两款《中国奇谭》周边在一周内就全部售罄。尤其是首集《小妖怪的夏天》里那只脱胎于“西游记”世界的小野猪,更是席卷了各大社交媒体,被网友们称为“一集封神”。



短短几天,这部“国风”动画便迅速出圈,不少网友直呼“童年的那个上海美影厂又回来了!”其实,《中国奇谭》的爆火并非偶然。作为上影集团率先推出的“十四五”精品内容之一,该剧广受好评背后是国产动画融入时代语境,在表达方式上积极创新,在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上展示中国特色的有力探索,更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从《中国奇谭》已经播出的3集里可以窥见。第一,传承“中国动画学派”精神。《中国奇谭》根植于民族文化,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形式展现了一个个极具“中国元素”和审美魅力的故事。记者了解到,该片涵盖了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运用了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可以说是对中国美学进行了一次多视角的诠释。比如第二集《鹅鹅鹅》里就采用了水墨画风和默片手法,第三集《林林》则将国风融入3D动画的大胆尝试,对东北自然风貌进行了浪漫呈现。


第二,探索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众所周知,多年来,上海美影厂在创作中始终秉持“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中国奇谭》同样如此,该片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全新出发,展开“有传承的创新”。


比如在故事创作上,尝试把都市寓言融入到传统神话,进行属于当下的故事新编,探索“民族风格”在现代语境下创新表达。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就是从小妖怪的角度重新想象了“西游记”的世界,又新颖地融入了“打工人”的概念,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设定和剧情结合映射现实的深刻寓意,让观众充满惊喜。



第三,打开主创的创作空间。据了解,《中国奇谭》的创作是以“半命题”式作文题的形式开启的,上影集团给予了导演自由度极高的创作空间,要求与志怪故事相关,但题材和方向不限。


为了立足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出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式想象力”,上影鼓励主创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打破常规挖掘更多可能。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表示,正是在这样互相讨论甚至互相竞争的过程里,这些优秀的动画导演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众所周知,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一直以来都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站在中国动画新百年征程上,《中国奇谭》的精彩亮相可谓意义非凡,这不仅是用经典传统文化、中国风格特色向前辈们致敬,也不断探索着解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密码”。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文化新人|她是“男人堆中”崛起的...

搭乘地铁看上海⑧|走着走着就能“...

四大电商平台近五百家网上书店参与...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