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王安忆、陈思和对谈,期盼“用后半生完成一个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3-05-18 17:36

摘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走进复旦大学。

伴随一阵响亮的掌声,身穿格子衬衫、手拿帆布包的莫言,一袭黑色长裙、背着透明挎包的王安忆,与一身黑色西服的陈思和走向相辉堂舞台中央,在蓝紫色星空般梦幻的背景下落座。


5月17日晚上,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座无虚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来到复旦,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共谈文学与舞台。


该活动开放报名后,不到一分钟名额就被秒光,可谓“一票难求”。傍晚,濛濛细雨中,相辉堂前早已排起长队,参加活动的师生捧着书,怀着热忱,陆续走进会场,共赴与文学大师之约。


莫言将出版新书《鳄鱼》


“我面前这盆牡丹花像假花一样,开得真漂亮,不过我能闻到香气,应该是真花。”莫言的开场白让观众忍俊不禁。2019年,莫言曾和作家余华、苏童一起参观莎士比亚旧居。站在莎士比亚的塑像前,莫言立下誓言:“我用我的后半生,要完成一个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变”。


“我希望将来人们说我是一个剧作家,这样的话,我就跟余华和苏童这两个小说家区别开来了。”莫言诙谐的讲述让相辉堂内洋溢着笑声。


其实,莫言对戏剧钟情已久,自称“话剧发烧友”。他整个创作生涯的起点,是一部未发表的六幕话剧《离婚》,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二十年后,莫言延续对话剧的热情,创作了《霸王别姬》和《我们的荆轲》两部历史题材的话剧剧本,在国内外均演出过,叫好又叫座。


“我觉得作为一个剧作家,坐在舞台下面,看着自己的剧本,在舞台上的演员扮演,这种感觉还是挺幸福的。”莫言从话剧中尝到了甜头,近年创作了戏曲文学剧本《锦衣》《高粱酒》等,而他融入茂腔等戏曲元素的小说《檀香刑》也被改编为歌剧。


莫言将于5月底或6月初出版的新书《鳄鱼》,也是一部话剧剧本。14年前,他就开始构思这一剧本,“《鳄鱼》这个题材本身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我觉得我处理的分寸还是把握得比较准确。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它看起来是一个反腐败题材的戏剧,但是我想它的根本还在于写人。我塑造的是一个复杂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莫言介绍,这部话剧打破了现实主义话剧的传统,将梦幻的乃至魔幻的一些因素融合进去,具有现代意识。


写城市抑或农村最终是写人性


“我写剧本,其实是受了莫言的鼓励。”


2001年,在前往瑞典的路途中,王安忆一直听莫言讲话剧《我们的荆轲》的故事,对写话剧跃跃欲试:“莫言都在写了,我还不能写吗?”


然而迄今为止,王安忆还没有写过原创的剧本。2004年,王安忆将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改编为同名话剧,连续两稿被导演黄蜀芹打回。“话剧跟写小说不一样,写小说可以藏着掖着,让读者有趣回味。我们这个戏台上的东西,要立刻让观众有反应,不要怕夸张。”


看了莫言的最新剧本《鳄鱼》,王安忆产生好奇:“莫言,你怎样处理舞台上有‘鳄鱼’这样的动物?”莫言回答说,一种是用假的鳄鱼,“电子鳄鱼”,另一种则是演员扮演鳄鱼。王安忆赞成由演员扮演,就像英国话剧《战马》,“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由一种材质换成另一种材质。”


王安忆说,莫言作品中的有一种“生物链”,他的世界里有好多的动物,像鳄鱼、蛙、牛、狗。“做梦经常梦到以前放过的牛”,莫言笑谈,在生活中有很多与动物相处的例子,便将这些生活经验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像是民间传说也与动物有关。“农业社会、农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陈思和认为,莫言和王安忆两人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莫言以前的作品多写乡村,这次写了城市生活环境中的作品;王安忆成长于城市,主要的作品场景在上海、在城市,写到乡村就格外出色。“对理论来说,这一些相反的生活经验在创作当中是怎么形成的?”


“写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最终是落实到写人性。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写什么都写不好。”莫言坦言,“只有了解了某一个群体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才可以写得深入透彻。其实现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了。”


复旦学生与文学大师对话


一个半小时的对谈结束后,复旦学子纷纷举手提问。很多人早早想好并写下了问题。


当被问及《鳄鱼》出版之后,近期的写作计划,莫言透露,他会着手创作另一部话剧,“关于一个高密老乡的故事”。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生命的摇篮、精神的寄托,也是他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他早已在诸多作品中将溢满深情的文字植根于高密这片热土。“不过,我的创作计划经常会变。”


面对“选择王安忆哪篇小说进行改编”的提问,莫言选择《向西,向西,向南》。同时他打趣说,“她的小说缺少‘刀枪剑戟’的碰撞,写的都是比较绵密。所以改成电影也不会太好看。”


一位理工科男生则提问了“ChatGPT与文学创作”的热门话题,莫言说,他曾试图用ChatGPT写七律诗等,但发现ChatGPT创作没有感情、没有原创性。


对目前在校的和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莫言感觉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在校园里碰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就内心深处感觉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很高兴,祝福他们。”


头图为莫言与王安忆、陈思和对谈。校方供图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朋友圈被莫言的公众号刷屏了?可爱...

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出版40年后...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