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出现在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岸馆)。这一天,“壮游与长歌——莫言/王振两块砖墨讯特展”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精选莫言、王振自2019年以来创作的书法作品76件(组)。
据介绍,2019年,莫言、王振在日本参观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归国后两人携手创办“两块砖墨讯”微信公众号。此后四年,两人壮游中国东北、西北、华中等地,遍访人文胜景,遥想旧时故事,互相唱和,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词和书法作品。
本次展览正是莫言、王振两人壮游历程的阶段性总结,按“东瀛之行”“故乡之游”“东北之游”“西北中原之游”“华中之行”“京华唱和”六大板块,分享给公众,内容包括“两块砖墨讯”中反响热烈的各篇重要文本。此次展览精选莫言、王振自2019年以来创作的各类书法作品76件(组),涵盖各类书体、手卷、镜心等形式。
莫言部分作品。龙美术馆供图
作为一个素以高产著称的小说家,莫言为何在近些年有意放慢小说创作步伐,而强化了格律诗词以及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他表示,格律诗词是通往跟先贤对话的大门,这有助于他更好了解中国文化中那些伟大人物的心灵。书法对于文人来说,更是抒写性情、表现诗文内容的手段,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莫不如此,书法附文而生。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自称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古典诗词、练习书法写作上。但对于“书法家”这一称呼,莫言直言“抗拒”。“我抗拒这个说法。在书法这一块,大家都是行家里手,你如果给自己戴上了一顶书法家的帽子,就是自找难看。”
莫言部分作品。龙美术馆供图
2005年,50岁的莫言才开始学习书法。“写了大半辈子钢笔字,刚练书法时无非把钢笔字放大成了毛笔字而已、这也影响我写毛笔字的面貌,成为我难以克服的问题。”莫言说。
为了避免自己写出来像放大的钢笔字,莫言最初用左手练毛笔字。“刚开始左手拿毛笔很别扭,坚持一段时间后越来越灵活,心手配合越来越默契。”莫言回忆,“突然有一天,朋友说我的钢笔字手稿变得些许苍劲浑朴,这让我欣喜万分。由此可见,人的左右手跟左右脑间可以互通。所以,现在我会左右手交换着写。这也是在追求一种笨拙、陌生感。”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供图
名作家办书法展,难免引发不一样的声音。对于褒贬争议,莫言坦言:“我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一直伴随着批评声。但批评你,比不理你要好。有道理的批评还可以促成进步。我的文学作品是这样,诗文、书法创作亦如此。”
头图为莫言出现在展览现场。龙美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