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场更昂扬的是人生!杭州亚残运会上,激荡人心的励志故事催人奋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3-10-25 18:18

摘要: 你是我的眼。

亚残运会进入到开幕式后的第3个比赛日,赛事精彩纷呈进行的同时,一段段激荡人心的故事也在陆续上演,温暖而又充满力量。


你是我的眼

一根引导绳狂奔


田径是亚残运会的大项,短跑又是其中最精彩的环节之一,比赛激烈,佳绩频出。杭州亚残运会女子100米T11级决赛中,中国代表团的刘翠青(视障)和领跑员陈圣明配合默契,以12秒00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由她自己保持的赛会纪录。


刘翠青1991年出生在广西南宁的一个农村,十岁患上眼疾,但因治疗不及时,最终不幸发展成全盲。进入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学习之后,她先是练过盲人门球,后来因为跑步天赋,进入广西残疾人田径队训练,最终入选国家队。


这些年,刘翠青荣誉无数,是不折不扣的“女飞人”。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刘翠青就一战成名,夺得女子T11级100米、200米、400米,T11-12级4×100米接力及跳远五枚金牌。2016年里约残奥会和2020年东京残奥会,刘翠青又分别拿下两枚金牌,捍卫了“中国女飞人”的荣耀。


像刘翠青一样参加这个级别的运动员,身边都会站着一位伙伴。他们统一穿着橙色荧光背心,没有号码、没有名字,胸前只有两行字——HANGZHOU ASIAN PARA GAMES GUIDE(杭州亚残运会领跑员)。


刘翠青与引导员陈圣明一起冲刺。新华社图


一根10厘米的引导绳,是视障运动员和领跑员之间连接的纽带。奔跑时两人如影随形,冲向终点那一刻,领跑员会放手,落在运动员身后,让他们独享胜利的喜悦,这些“藏在冠军背后的人们”,同样值得掌声。


之前,刘翠青和徐冬林搭档,两人合作超过8年,相互支持,彼此成就,拿下数不清的奖牌和荣誉,是残运会舞台上的一段佳话。但在2020年,两个人都遭遇了伤病,徐冬林更严重一些,半月板撕裂,伴随股骨、软骨多部位磨损,无奈做了手术。在东京残奥会上,徐冬林缠着绷带,带伤帮助刘翠青拿下了女子200米T11级和女子400米T11级两枚金牌,继续缔造着她在残运会舞台上的传奇故事。


这次比赛,徐冬林悄悄来到了看台,他说自己不在场上,心中有很多力量没办法展现出来。“我只能通过呐喊来告诉她‘加油’。”起跑前,徐冬林朝着场内喊了刘翠青一声,她做了一个反应,“我相信她应该听到了”。


杭州亚残运会之前,刘翠青与陈圣明仅仅合作了5个多月,但两人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默契。赛后接受完采访,三个人紧紧牵手,互相拥抱。再次碰到徐冬林的刘翠青也非常激动,她说:“感谢冬林,给我打下了基础,一直陪伴我,给我鼓舞,也感谢现在的领跑员圣明,他又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


当我在水中

就不再需要拐杖


在另一个“金牌大户”游泳赛场,女子100米仰泳S6决赛中,浙江游泳名将蒋裕燕和杭州19岁小将诸吉一同出现在赛场,蒋裕燕以1分20秒58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诸吉获得银牌,中国香港选手吴卓恩获季军。


蒋裕燕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明星选手。上一届雅加达亚残运会,她获得了三枚金牌,本届亚残运会她报名六个单项,希望像亚运赛场的张雨霏一样,成为“多金王”。就在本次比赛在前一天,蒋裕燕作为主角之一的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刚刚上映。影片导演金行征说,团队从2018年开始跟拍,记录了4名残疾人运动员训练、生活、赛场拼搏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希望通过这一个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致敬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带给更多残疾人力量和希望。


蒋裕燕准备入水。亚残运会官网图


蒋裕燕在四岁时遭遇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了右腿和右臂,但在与游泳朝夕相伴的时间里,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我觉得我像条鱼,在水中快乐地冲浪,鱼有一条尾巴,我也只有一条腿。”


电影开始跟拍蒋裕燕时,她刚入选浙江省残疾人游泳队不久,当时没有人能肯定说出她的未来会走得多远。但那个时期的蒋裕燕,为了在泳池中自由驰骋,每天至少游1万米,成绩不达标时还会加练。


“当我在水中,我就不需要拐杖,不需要其他辅助工具,我可以自由前行。”这是蒋裕燕在影片《水让我重生》开拍前讲述的一段话。她表示,游泳是一项很包容、很自由的运动,可以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决定前行的方向。


舞动的啦啦队员里

也有着别样的爱美女孩


啦啦队已经是篮球等室内运动项目的标配。在杭州亚残运会轮椅篮球比赛现场,一群青春靓丽的女孩舞动之时,场边总有一位指导老师在帮忙打节拍指挥动作,这意味着,在这支啦啦队中,有听障人士。


这支杭州亚残运会轮椅篮球赛场体育展示团队,由从江苏KDancer凯旋啦啦队选拔的九位姑娘和重庆残联选拔的三位姑娘李云萱、吴文惠、万文利组成了残健融合啦啦队。由于三位重庆姑娘是听障人士,所以需要对她们的舞蹈动作进行专门的现场手势指导。


三位听障啦啦操队员。潮新闻图


手语指导老师廖丹介绍,三位姑娘都是属于听力残疾一级,来自重庆师范大学,平时也经常会参加一些舞蹈表演。为了让姑娘们能够和其他啦啦队员合拍,她会在每次表演时站在场外做节拍的指导,除了必要的节奏,还需要提醒她们切换接下来的动作。


三位听障啦啦操队员中,李云萱因为在3-6岁的时候进行过口训,加上装了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所以她可以边听边看对方的口型了解说话内容,自己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表述。


李云萱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她现在还是重庆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学习特殊教育专业,其实不是专业舞蹈演员,但有这方面的爱好。虽然前期经过了两个月的线上沟通,但真到了合练,在场上表演,情况还是有些不一样:“篮球场上的啦啦队舞蹈和一般的舞蹈有些不太一样,动作、音乐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掌握节拍,然后跟着老师进行一遍遍排练。”


有一次,一位姑娘舞蹈动作太大,直接把自己助听器甩掉了,瞬间听不到声音,但还是坚持着顺利完成比赛。李云萱表示,她们的目标就是在啦啦队中的表演和其他姑娘看不出区别来。


头图:一根短绳连接起运动员和引导员。亚残运会官网图


(根据亚残运会官网、潮新闻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郭娜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奔赴梦想的征途上携手向前!杭州...

黄晓连、孙刚担任杭州亚残运会开幕...

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