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张恩利的大型回顾展“表情”日前在龙美术馆开幕。展览从艺术家绘画生涯中反复描绘的“线条”出发,展出的百余件作品涵盖了张恩利1990年代至新世纪之初以人物为主的肖像、2000年代至2010年代初日常之物的肖像,以及2010年代初至今创作的抽象肖像绘画。
观展过程中,观众可以回望张恩利最初开始画油画时,怀抱着要成为艺术家的愿望而创作的作品《自画像》(1987年)、《色纸挡住的灯光》(1990年)、《悲伤》(1992年)。这些作品因当时条件限制,尺幅不大,但它们有着鲜艳的色彩,红色的背景上绘制了人物、静物或抽象的物体等,让人印象深刻,也暗示了张恩利绘画创作至今始终贯穿的关注对象。
张恩利在做导赏。龙美术馆供图
循着三十余年的线索,观者还可看到恋人、少女、屠夫等寻常人物的时代刻画,或日常物品的肖像,或花园、天空、树等自然静物的生命写照;更可看到艺术家对家人的深刻情感,以及被抽象为线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线条”成为艺术家这三十年线索的纽带,通过其颜色、走向、粗细等形式,指向了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情绪,以“肖像”阐述了“表情”。
展览中还有一件很特别的艺术文献——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这是张恩利1985年入学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改名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在学院图书馆借的一本书。因为实在太喜欢了,至今未还。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供图
为什么要在回顾展上展出这本小说呢?张恩利表示,“书里描写的人,让我深深回想起年轻时候所经历的家乡人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影响了我十几年。今天我又把这本书找出来,翻开我许多年的记忆。”
就像这次“表情”个展上张恩利跨度达30多年的作品,都贯穿了张恩利对人、物和空间的持续性关注。当观者沉浸在他不同系列的作品中时,便能察觉到作品之间内在的联系,即艺术家自始至终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背后的人文关怀,体会到张恩利为本次展览所写的话——“万物皆肖像”。
头图为展览现场。龙美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