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杂乱的闲置门卫室,竟然变成了离居民最近的文化新空间。1月11日,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正式启动,青年艺术家刘玥的个展“新年神树”就在家门口与居民见面。
废弃的门卫室其实很适合搞艺术
复旦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9支弄于1989年完工,原为复旦大学凉城宿舍七区,建筑面积18平方米的门卫室作为配套设施同建于此时。2019年,复旦小区完成整体美丽家园建设,打开原有各个小区的封闭管理格局,将五区、六区、七区纳入一体式管理模式。
2020年1月经复旦居民区“三委联办”讨论议定,正式取消小门卫,在水电路1324弄入口处大门卫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提高了停车管理效率,也降低了保安人力成本。于是,闲置的七区门卫室渐渐成为了杂物堆放室。
门卫美术馆的主要作品“新年神树”。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策展人王南溟有过多处艺术社区改造项目的成功运作经验,比如,陆家嘴的星梦停车棚,把美术馆搬进了小区停车棚;在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过“生命空间:社区医院艺术营造展”。他告诉记者,废弃的小区门卫室空间再利用为社区美术馆空间一直是社区枢纽站想推进的一个点。“2023年4月,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向我们发出了邀请,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交谈、协商,我们决定达成合作。”王南溟说。
王南溟介绍,他考察过不少的小区门卫室,复旦小区门卫室不但玻璃窗多,空间呈不规则还连着小区三角绿地休闲区,复旦小区居委会就在这个门卫室的对面,走几步路出复旦小区门口对面就是凉城三村。最终,结合凉城新村的历史特色和地理布局,成为艺术社区项目的启动点。
青年艺术家把作品搬到居民家门口
2023年9月下旬,复旦小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开始清除门卫室的堆积物。随后,社区枢纽站委托常年合作的ARTZHOU专业展会公司确定整改方案,保留门卫室原来的外貌和结构,拆除里面的一堵隔断墙,对室外的一个立柱进行铝板外包一层,其余的工作就是全部整新成白盒子空间,再等作品植入进去的时候安装专业照明系统和户外的海报栏。
之前杂乱的门卫室。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一个废弃的小区门卫室,经过社区枢纽站专业团队的选址,街道办事处和街道社区学校安排,复旦小区居委会的合作,变成了全市第一个门卫美术馆。
首展邀请青年艺术家刘玥来做个展,刘玥曾就读于上海美术学院,后留学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青年教师。这几年间她以艺术家身份参与了不少艺术进社区活动。
工人在进行布展。受访者供图
本次刘玥在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的个展选取了今年“未来非遗”展中展出的“三星堆神树”霓虹灯作品和2020年在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展出以三星堆符号创作的霓虹灯作品《宝藏》和充气神鸟软雕塑《辉之神鸟》合为三件展品,以“新年神树”为展题在2024年1月作为门卫美术馆的首展在居民家门口,作品提示着当代艺术的必要性而又将三星堆历史浸润到了小区之内。
居民从不理解到认为很漂亮
1月11日,这一新展成功启动后,受到现场不少居民的欢迎。复旦大学退休老教授方家驹表示,自己在1992年就搬入这个小区,已经在这里住了整整31年,“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高雅的艺术,这还是第一次。当然,现在住进来居民来自各行各样,也希望在今后布展时门类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能展陈一些居民个人的作品,让高雅艺术和老百姓作品结合在一起。”
看到艺术展最终受到欢迎,王南溟松了一口气。他回忆说,在布展的时候,来来往往的居民都会看一眼,或者询问是派什么用场。听到是作为艺术家的作品空间,有的居民明确表示反对,“门口的快递都没地方放,做艺术展还不如放快递。”还有的居民表示,如果开一个小卖部的话也不错。
现场的另外两件作品:《宝藏》(左)和《辉之神鸟》(右)。受访者供图
“其实,这个地方不能用于经营,也不适合放快递。”王南溟说,等到展览布置有点形态之后,称赞的居民开始多了起来。等到展览中霓虹灯管亮起来,路过的小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说“好漂亮”。
“我在现场回答了居民的不少问题,介绍社区枢纽站的工作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个门卫室的利用和对面的居民活动室联接起来促进社会力量的艺术交流。”王南溟表示,这个项目获得上海市虹口区宣传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支持,也是艺术社区规划项目第一次获得政府文化发展基金资助。
小区居民正在参观。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在该作品展开幕之后,策展人、艺术家、小区居委负责人和居民代表在居委会活动室,展开“缘起复旦,相约比邻”艺术分享会。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在门卫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同时,艺术展成会延伸到居委会的活动室,并通过不同艺术门类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让大家真正在家门口享受到社会大美育的功能。
头图为门卫美术馆外景。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