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辰龙年,新岁峥嵘。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博物院推出“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与观众共度龙年新春。展览于1月26日起免费对外开放。
龙是跨越了几千年的造物神话,也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图腾。据文献记载,龙的重要特质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它是一种上天入地、兴云布雨的超凡存在,对于农业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龙亦是古人心中的吉祥神兽,指示着东方和星宿、帝王和权力,发展出了影响至今的龙王信仰。
本次展览共展出八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龙纹盘、金代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明末清初尤侃犀角雕六龙杯、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金代珊瑚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以及西安博物院藏的唐代金龙和唐代鎏金铜龙首银链,共同阐释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体现各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其中,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在2003年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这类玦形器被认为是龙的早期形象,根据造型推测可能源自猪、熊或蚕等,体现了龙文化起源的丰富性。
西安博物院藏的唐代金龙长首独角,巨目阔口,眼与耳下有三撮短须,作腾空奔驰状,脚爪锐利,爪为三趾。身躯较直,下部镂空处镶嵌绿松石。角、三爪及尾上各有一小孔,为穿铆钉之用,推测其应为某件器物上的装饰。龙鳞清晰细密,形态矫健有力,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龙纹盘外腹饰一周变形龙纹,无具象龙首。内壁饰十二条首尾相接的鱼纹。内底中心为盘旋式的卷龙纹,龙首居中,有两圈眼眶,圆目突出,龙角和口部的形式比较特别,左龙角后有一小龙,龙首下有两条对称曲体的小龙。躯干右旋,饰鳞纹,旁设两爪。盘主要使用在盥礼之中,用盛水的盉或匜浇水洗手,废水承接在盘中。在祭祀和宴飨时都要行盥礼,以表明自身的洁净和对客人的敬重。龙纹多与盘等水器结合,体现了龙与水的联系。
记者还获悉,针对此次龙年特展,上海博物馆将在微信推出龙年自拍表情特效、系列表情包、特制红包封面等线上资源,让观众在有趣互动中度过一个美好的龙年新春。
头图为此次展品之一的西安博物院藏文物,金龙,唐代(618—907)。上海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