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风眠、吴冠中大展看海派文化精神!大师们如何调和中西艺术,实现美美与共?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4-01-29 13:17

摘要: 开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世界油画的新图景。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星空中,林风眠与吴冠中的名字星光熠熠。一百多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的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林风眠和吴冠中等艺术家用不懈求索和躬身实践,作出极具中华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回答。


2024年初的今天,“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汇聚两位中国艺术大师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二人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创造了东西方文明互鉴在美术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同时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


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现场。中华艺术宫供图


在东西方文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其艺术生涯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作为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既深耕于中国画笔墨的传统,亦在赴欧学习中吸收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重要西画流派的养分。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与实践,不但构筑了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创造性的艺术,亦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重要启蒙。


看林风眠的作品,无论仕女本身,或画面中高挑的花瓶、透光的窗景,都透露出欧洲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凝视画面,又教人联想到中国绘画中的古典仕女,也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子,其中甚至有来自唐宋瓷器的灵感,这是林风眠内心对传统根基的坚守。恰如其曾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有中国的底子、血统,自然喜欢表达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林风眠作品中始终不变的底色。


与老师林风眠一样,深埋吴冠中心底的始终是东方情结。留法期间,他认识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最终,吴冠中也选择回到祖国。此次将展出的素描作品《旅途》,便是他在归国途中所作修女画作。


因时代的差异,吴冠中在前辈林风眠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还多了一个“油画如何民族化”的审慎思考。回到故土的吴冠中,始终在思考、探索油画民族化。他尝试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瓜藤》《硕果》《庭院小景》《滨海城市》等融入了清新时代之风的新油画作品,为成熟期创作的到来,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中,吴冠中对于色彩、构图、意境、东西方绘画材料等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了他对东西方艺术所采取的理性态度和深刻理解、反省。


吴冠中这样解释他的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将作品比之风筝,风筝必须能离地升空,但风筝不能断线。”他怀着赤子般的热情迷恋和吸收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又不愿为千年传承因袭的程式化艺术语言所局限。在“左冲右突”、“东寻西找”中,吴冠中形成了画风多变但主线贯通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油画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画。


面对如何处理西方和本土、传承和创新、传统和当代的关系这些难题,林风眠和吴冠中前后相继、不约而同地选择立足中国传统对接现代艺术,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吸纳融合西方艺术先进技法,推动实现了传统国画的现代化和西方油画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世界油画的新图景。


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现场。中华艺术宫供图


他们曾在上海策源、落地、创作和师承


从两位艺术家的探索可见,博采众长、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包容性让中国文化具有不断绵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他们的艺术道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后来又影响了世界,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体现,而与上海深厚的渊源,也彰显了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品格。


在林风眠试验新派画受到排斥的时候,上海接纳了他,上海时期正是他艺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的成熟期。移居上海后,林风眠多次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下乡写生活动,有了接触新生活、新题材的机会,作品以农村生活、戏曲人物、仕女、静物花卉、风景、禽鸟等题材为主。其存世作品以该时期的创作占大部分,“风眠体”已臻成熟,格体严谨,光色交织,色墨无碍,许多作品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尤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更趋简率,表现性强,用笔造型恣纵肆意,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


林风眠曾说,美术上传统的技法很多,不能拿同一个模子去套所有作品,否则“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的产品就大量出笼,霸占艺坛”。本次展览展出林风眠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旋律作品如《轧钢》《农妇》等,就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为劳动者写照的现实主义创作成果。


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格也吸引了吴冠中。他连续三次郑重捐赠了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精彩最齐全的各时期作品给上海美术馆,让上海成为了收藏、陈列、研究吴冠中画作的中心。许多作品都是他舍不得出售的“压箱之宝”,像《黄河》、《长江山城》、《狮子林》、《长城》等重量级作品,他将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悉数托付给了上海这座多元开放的城市。


吴冠中曾表示,上海是一座开放性的城市,是中西融合的城市。他绘画的艺术特性就是中西融合,跟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相符。画作放在上海很合适,上海也有高层次的观众,也令他放心。“在上海我有许多知音。”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这样总结道:“上海作为新兴艺术的策源地,当年最早的美术教育在上海落地生根的时候,一大批负笈海外的留学生回国从事美术教育,林风眠和他同时代的一批艺术家先后在这里执教,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是因为先行者们走完了孤独人生的大半岁月,到了吴冠中这一代人,他的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师承,是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头图为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现场。中华艺术宫供图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让购书更环保、更文艺!这些来自书...

想成为参观上博东馆的第一波观众?...

八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龙文物亮相...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