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品会“说话”,故事在传承。位于南京西路150号体育大厦内的上海体育博物馆日前迎来三周岁生日。开馆三年以来,累计超过16万名参观者来到这座兼具国际视野、体育特色、海派风格的市民公共体育文化空间,通过一件件珍贵藏品和一段段难忘影像,感受着上海这座“活力之城”的品格与生机。
暑期每周五晚夜间开放
三周岁生日当天,奇妙夜之旅可谓既有趣又有料,“我们的奥运记忆”文化沙龙分享,让市民与奥运亲历者面对面,聆听他们的奥运故事,更有上海体育博物馆三周年打卡集章、“150咖啡”限定款咖啡品鉴、上海体育文创雪糕福利等活动相伴。上海体育博物馆用“热爱回馈热爱”,这是上海体育博物馆的开馆纪念日,也是每一个体育爱好者的欢乐嘉年华。
市民在参观体育博物馆。馆方供图
从7月12日至8月30日,上海体育博物馆将在每周五晚实行夜间开放,闭馆时间延长至20:30(20:00停止入馆),进一步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繁荣夜间文化旅游市场。为满足公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上海体育博物馆从7月16日(星期二)开始试行午间开放,原开放时间9:30-11:30和14:00-16:30调整为9:30至16:3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欢迎参观者来体育博物馆午间打卡。
奥运盛会将至,听奥运人聊奥运
两周后,万众期待的巴黎奥运会将拉开帷幕。主题活动当日,四位奥运经历相加超过15届的嘉宾齐聚上海体育博物馆“奥运之光”展厅,带来了一场奥运主题文化沙龙,为这个奇妙夜增添了文化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
四位嘉宾畅谈体育故事。馆方供图
拥有两枚奥运金牌的奥运冠军钟天使,先后共参加过五届奥运会、两届残奥会的世界射箭联合会技术官员、世界射箭联合会名誉国际裁判、亚洲射箭联合会名誉副主席郭蓓,即将奔赴巴黎开启第七次现场报道奥运会的体育媒体人刘雅东,先后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等研发的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李文军,通过分享自己的奥运故事,与现场观众和线上网友们一起感受奥林匹克的精神与魅力,共同为出征的中国健儿加油。
“如何更好的推广场地自行车运动?”“如何让更多的中国裁判走向国际赛场?”“如何避免体育新闻同质化现象,写出有特色的体育新闻?”“金牌的制作过程以及都用哪些物料制作,含金量有多少?”活动现场,面对直播间网友们热议的问题,嘉宾们对此也一一作出了解答。
三周年新起点,共奋进向未来
上海体育博物馆现有藏品3230套8906件,授捐藏品共计373套678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和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常设展入选“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上海体育博物馆典藏册》获评“最美的书”称号。此外,作为博物馆文化公共空间全新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50咖啡”也于今年4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市民代表与嘉宾合影。馆方供图
三年来,上海体育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在立足常设展厅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展的策划,让有限的空间带来无限的想象力。2023年,精心打造的“移动的体育博物馆” 共走进13个场所,突破展陈空间和导览模式的壁垒,让体育藏品与市民零距离,吸引约1.2万人参观。
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博物馆在公益服务和社教活动方面持续拓展,策划举办体育非遗体验活动、体育文化讲座沙龙、青少年体育主题研学、小小讲解员招募、“博物馆奇妙夜”夜间开放、“小体在周末”体育文化周末营等系列活动158场,线上阅读量约1.5亿。
移动的体育博物馆受到学生欢迎。馆方供图
下阶段,上海体育博物馆还将策划上新“敦煌壁画里的体育之美”主题展,体育文化的跨界合作值得期待;巴黎奥运会后,上海体育博物馆“奥运之光”展厅也将进行藏品上新,展现上海运动健儿的荣耀时刻。上海体育博物馆将持续深挖海派体育文化内涵“软实力”,着力夯实上海体育文化阵地“硬支撑”,不断探索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组合拳”,讲好上海体育文化故事,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贡献力量。
头图为市民在参观上海体育博物馆。馆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