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普契尼逝世100周年、《蝴蝶夫人》首演120周年,由上海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将于8月9日至11日,为上海大剧院24/25演出季开启序幕。这是继1999年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和2014年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中国首演后,三方又一次在歌剧制作领域的深度合作。
该版中国首演由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执棒,携手费德丽卡·维塔利、豪尔赫·德莱昂、宋倩、郭子照等中外歌唱家,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一同演绎,为中国观众呈现普契尼又一经典名作。
专业剧场+懂经观众
开启中英歌剧文化交融新篇章
上海歌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有着很深的缘分。早在2016年上海歌剧院建院60周年庆典音乐会上,院长许忠就曾与英国皇家歌剧院行政总监科迈克·西姆斯完成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开启多方位的深度合作:比如与新锐导演成功排演《法尔斯塔夫》以及推荐剧院优秀青年艺术家们赴英皇参与JPYAP人才培养计划。
上海大剧院多年来也始终坚持以歌剧开幕作为演出季特色,并与英国皇家歌剧院及芭蕾舞团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1999年,上海大剧院曾联合上海歌剧院,首度与英国皇家歌剧院展开合作,共同上演了威尔第歌剧《茶花女》;2014年,由三方再度联合打造、全新制作的现代版歌剧《曼侬·莱斯科》飘洋过海来到大剧院,开启了普契尼这部歌剧的中国首演。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也曾三度来访,带来“镇团之宝”《关不住的女儿》《罗密欧与朱丽叶》《曼侬》及《堂·吉诃德》。
《蝴蝶夫人》汇聚了中外歌剧歌唱名家。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歌剧市场欣欣向荣。全新打造、符合歌剧演出舞台要求的剧院剧场遍布全国,拥有歌剧演出团队的文艺院团、甚至文化机构也早已打破北上广的地理局限。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的音乐教育与市场培养也颇有成效,愿意走进剧场、感受现场,对作曲家、作品有研究有收藏,甚至抱着总谱欣赏演出的‘懂经’歌剧发烧友也越来越多。正是如此繁荣的歌剧市场与乐观的歌剧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优秀歌剧资源流向中国,也给予了我们在交流合作中平等对话的文化自信。”
重塑歌剧经典
对服饰、妆容、动作、舞美严谨调整
作为普契尼最受欢迎的意大利歌剧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次数排名第六的剧目,《蝴蝶夫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最熟悉和喜爱的歌剧作品,也是中国歌剧演员蜚声国际的重要开端。
自1905年《蝴蝶夫人》首现科文特花园舞台后,不同版本、风格各异的《蝴蝶夫人》百花齐放,也成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百余年来最常演的剧目之一。记者了解到,此次中国首演的版本,由比利时导演莫舒·莱泽尔与法国导演帕特里斯·科里耶合作,该版不仅对剧中人物的动作设计、造型妆容等细节做出了更符合史实的调整,整体舞台的呈现也体现了欧洲歌剧近年来愈加流行的简洁风格,让演员更易专注于用音乐和人声表达情感。
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海报。上海大剧院供图
为了尊重文化,更加精确地还原历史,英国皇家歌剧院还在复排前花费了一整年时间咨询演职人员、学者和亚裔人士,对现有版本的舞台背景、人物动作及服饰化妆等进行严谨调整。英国皇家歌剧院总监奥利弗·米尔斯坦言,他们希望通过这些调整“能努力表现歌剧的真实精神,使作品在情感上更加厚重。”
上海制作中国专属
《蝴蝶夫人》见证青年歌唱家成长
英皇行政总监科迈克·西姆斯感叹,“十年前,我们与上海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打造歌剧《曼侬·莱斯科》大获成功,艺术精湛的歌剧团队、专业现代的剧场和富于活力的观众,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中国歌剧市场充满期待。”
此次再度携手呈现另一部普契尼经典名作《蝴蝶夫人》,在科迈克·西姆斯看来,这与过去英国皇家歌剧院在世界上任何一座歌剧院的演出都有所不同。据他透露,本轮演出,《蝴蝶夫人》的所有舞美、道具、装置等都是在上海本土制作,并将永远留在这里。“这意味着,未来这部作品会不断在中国上演,与上海观众见面。”
这也让上海歌剧院欣喜万分,“我们不仅高兴地看到一台台制作精良的世界经典歌剧呈现于舞台、回馈于大众,更欣慰地看到一位位艺术家、一位位年轻的业务骨干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成长、成熟,成为上海歌剧院、乃至全国歌剧舞台的优秀人才。”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坦言,“这次中英联合制作的《蝴蝶夫人》,主演阵容中不仅有特邀国内外歌唱家,更多的是上海歌剧院的青年歌唱家。相信他们通过一部部国际合作剧目的排演将获得更大提升与发展。”
头图为英国皇家歌剧院代表剧目《蝴蝶夫人》过往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