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晚上7点,第十一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在虹口区中国证券博物馆举行。来自安哥拉、法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匈牙利等地的中外作家围绕“故事的边界”展开精彩论述。
主论坛分上下半场,分别由复旦大学学者包慧怡、李双志担任学术主持。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俄罗斯作家叶夫盖尼·沃多拉兹金、日本作家凑佳苗和辻村深月、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匈牙利作家巴尔提斯·阿蒂拉、美国漫画家丹·诺特,以及中国作家李敬泽、邱华栋、尹学芸、吕新等嘉宾轮流上台,发表主题演讲。
“作家的唯一界限,是他的想象力。”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坦言,自己在写作中所做的努力,就是拓展界限。首先是拓展无知的界限,借由文学,人类可以了解过去、理解当下,也可以探讨各种问题;其次是跨越个体与他人分隔的界限,写作可以使人接近他者;此外还有超越可能性的界限,写作的过程是探索那些不可能的道路,并在其中寻找惊奇。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看来,故事向人们传授的是过去人类的经验,而它的迷人之处正在于置身封闭的过去,却面向高度不确定的未来展开。“故事在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故事的本质就是越界。小说家也许会消失,但故事将永远伴随人类远征,永不停歇地跨越边界。在故事中,人类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奔向不可知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未来,最终迎来新的自己和新的天地。”
之后的六天里,共计有32位文学周嘉宾将参加50多场各类活动,包括“诗歌之夜”,以及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上海图书馆东馆、朵云书院、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等场地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活动,并采用网络直播手段,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读者能“亲历现场”。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新增了“仲夏文学漫步:与国际作家共绘上海城市文化地图”环节,来自7个国家的外籍作家、艺术家参观了上海图书馆东馆、长白228街道、外白渡桥、上海大厦、洛克外滩源和上海外滩美术馆等著名文化与城市生活地标。
自2011年创立以来,今年是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也是连续五届落地虹口区。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特别支持。
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品牌,上海国际文学周始终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共邀请到了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头图为阿瓜卢萨在主论坛上发言。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