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巨匠宋应星留给世界的智慧结晶。10月25日至27日,由陆川执导的首部跨界融合舞剧《天工开物》即将登台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导演陆川将其搬上舞台,以“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宇宙”等篇章为线索,通过舞蹈艺术再现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六次科考落榜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科技智慧和创造,终于著就《天工开物》的故事。
在影视界深耕多年,导演陆川首度从电影领域跨越到舞台艺术,如何让《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各种农业技术活化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言,用舞剧去呈现一部科学巨著和一位科学匠人的身影?主创团队下足了功夫。
比如在舞美设计方面,主创们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家具等资料进行研究,总结出“大、简、巧”的美学特征。“我们希望体现一种力量感,把劳动人民真正搬到舞台上,包括他们的汗水、他们胸腔里发出的呐喊……”因此,《天工开物》舞美设计上“巨物”的应用、舞台装置、视觉呈现等都运用了这个概念,特别是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是典型的明代版画特点,也成为了贯穿全局的美学元素。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受访者供图
书的意象同样贯穿全剧,错落有致的书页在推移、旋转、组合、分离之间,变幻出极具张力的隐喻空间,融合影像、多媒体、装置艺术等元素,陆川让现代视听与古代科技同频共振,也让一本书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服装设计方面,《天工开物》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舞剧化官员、百姓、工匠、农夫等人物的服装造型。比如剧中大量农夫工匠的服装设计,其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
音乐创作上也兼顾了明代雅乐与民乐的艺术结合,既有古典雅乐的庄重恢弘,又有民间音乐的朴实真挚,丝弦乐器为主,辅以笙箫钟等打击乐的运用。主创团队还采集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比如打铁、稻浪、浇筑、耕作、织丝、劳动号子等的声音素材,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旋律中,突出这是一部劳动人民之舞。
舞剧《天工开物》剧照。受访者供图
此外,作为电影导演,陆川在《天工开物》中还充分运用了灯光和色调设计,金戈铁马时的满屏红色、乃粒时的满台翠绿、制陶时的满台土黄,都很有视觉冲击力。加上谷物豆麻的栽培、蚕丝棉苎的纺织、砖瓦陶瓷的制作等等,一个个劳动瞬间呈现着舞台上,稻谷的清香、美酒的浓烈、丝绸的柔亮也仿佛拂面而来。
陆川希望通过舞台之美、服装之美、音乐之美、影像之美、劳动之美、科技之美来共同定义“明制美学”的舞台呈现,体现中华民族秉持“天工”与“开物”的传统哲学思想,也展现中国科技根基、科技自信的民族精神,彰显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理念。
“宋应星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我渴望探寻他灵魂深处的那股力量,也希望《天工开物》能够激励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导演陆川坦言,“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是该剧的创作立意,也是响彻全剧的交响乐章。
据悉,10月25日至27日, 《天工开物》就将亮相上海文化广场首演,带领观众以舞剧的方式打开“大明硬核理工男”的一生。
头图为舞剧《天工开物》剧照。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