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日前在北京落幕,来自上海的游泳救生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游泳救生项目团体一等奖。这是上海选手时隔多年在游泳救生项目上再次站上国内最高领奖台,这一成绩不仅是对队员们平日里辛勤训练的认可,更是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岗位技能练兵,服务全民健身”这一主题的生动体现。
“摇人”组成最强战队
游泳是高危运动项目,尤其在夏季,易发溺水事件。游泳救生人员的工作尤为忙碌和重要,他们两点一线,在泳池边守护着泳客的安全。
在如此情况下,如何找到合适人选,如何组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并非是一件易事。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和培训师崔琳介绍,上海队此次出战的六名队员,都有游泳运动和救生的基础。
上海队成员在比赛中。受访者图
为了同一个目标,六名游泳救生队员从上海的不同方向聚拢在一起。
“有两三名队员其实是常年备战,因为除了体育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他们还会参加全国的游泳救生比赛。8月份的时候,我们队伍开始组建,先是参加了9月3日和4日的上海市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那项比赛结束之后,我们大概有40天的时间,为此次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进行针对性备战。”崔琳说。
参赛的过程是磨砺也是成长
今年的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游泳救生项目,分为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两大板块。岗位知识又包括救生游泳的基本技术、游泳救生的观察与判断、游泳救生的赴救技术、游泳救生的现场急救、游泳公共卫生和安全常识、泳池救生管理、游泳救生员的培训与教学等;岗位技能则是现场赴救和现场急救两大类。
这样的考核设置意味着,选手们既要在个别项目有能力特别突出的队员,又要在接力环节上具备相当的默契度。25岁的凌华男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曾经获得2金2银,主攻的方向就是救生竞速,并在水上救生比赛男子100米混合救生项目中,创造了军体联新纪录;徐阳虽然已经退役多年,则保持着救生项目必不可少的反蛙泳绝招。
上海队成员在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受访者图
急救板的运用,是游泳救生比赛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选手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在临近比赛的前两天,参赛队员王宏宇、俞柏涛和柴润民在北京临时找到一家游泳馆,三个人各买了两小时门票,反复训练、紧急打磨了20多遍,为上海队在该单项拿到16支队伍的第一名,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赛现场。受访者图
崔琳介绍,在每个小项和每个技术环节,上海队都安排了AB角,确保有一个人担纲主力,而在有突发情况时,辅助的那个人也能随时顶上。“备战比赛的过程,对于队员来说是锻炼,当然也是成长。”在崔琳看来,几个队员的游泳救生技能都明显增强,在技能和理论上都磨砺出了锋利的刃,“他们都可以胜任游泳救生组长的角色。即便是后面不回到救生岗位,哪怕还是做教练,带教大班或者大规模包场的时候,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救生技能。组织训练和比赛的时候,哪些地方有瑕疵,应该如何管理,安全隐患怎么排查,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要将所学技能回馈社会
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
比赛现场。受访者图
大赛以“岗位技能练兵 服务全民健身”为主题,于2013年首次举办,此后每两年一届。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以全国赛为引领、省级赛为基础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带动各地开展技能竞赛活动300余场次,累计21万余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参赛,已产生了7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270名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17年,上海选手尹默林就曾在该项比赛上获得“游泳救生项目”一等奖,并在此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比赛我们第一次去,相比市里面或区里面的比赛更加全面,考察的知识面也更加广泛。”目前在一家游泳馆担任教练的柴润民表示,相比于尹默林,上海队此次参赛的几名队员在理论知识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迅速成长,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上海队成员在江湾游泳池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近年来,多种类型的溺水检测技术开始出现,对游泳救生员的工作起到辅助作用。但在上海队的参赛队员看来,现在是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再高水平的科技手段都只是辅助作用。
柴润民就表示,团队成员们会把此次比赛中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带回工作岗位,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为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头图为比赛现场。受访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