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名团汇聚、创新创作迸发,全城沉浸艺术之美!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4-11-18 10:12

摘要: 370余项、1600余场高品质、高流量、高能级演出展览活动。

11月17日晚,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融合了东方神话魅力与西方浪漫主义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将由图冈·索契耶夫执棒被誉为“德奥作品最正统的诠释者”慕尼黑爱乐乐团奏响,届时,本届艺术节“古典乐天团”拼图的最后一块归位,将给上海的璀璨文化星空再添一抹亮色。


至此,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落下帷幕。在这艺术的金秋,近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1.6余万名艺术工作者,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用370余项、1600余场高品质、高流量、高能级演出展览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千万人次参与。


闭幕演出现场。董天晔 摄


世界名团与海内外观众齐聚,上海是“必选项”


每至金秋,海内外的艺术爱好者们都会相约黄浦江畔,坐阅千帆共舞,极具独家性的“上海驻演”和“唯一一站”,吸引了约24%的外省市观众、约8%境外(含港澳台地区)观众来沪。从五湖四海、大洋彼岸共赴上海,已经成为国内外名家名团的“必选项”。


继上半年柏林爱乐乐团驻演上海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等古典乐世界级名团纷至沓来,它们不仅奉上了最拿手的压箱底曲目;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双星闪耀,蒙特卡洛芭蕾舞团、艾夫曼芭蕾舞团、古巴国家芭蕾舞团也加入豪华阵容,在申城掀起芭蕾旋风。


上海戏剧界则以“海派风华”为主题,同样拿出《繁花》《长恨歌》等4部备受好评的经典海派作品呼应来访友团。领话剧界风骚的京沪对话之外,德国邵宾纳剧院、波兰“山羊之歌”剧团以及陕西人艺等国内外知名剧团,潘玉良、贺慕群、刘海粟等名家个展,颇具社会关注度和业界影响力的ATR021等艺术博览会共同点亮申城舞台和文博场馆。


本届艺术节在主板演出首演比例超90%、首展比例达85%的傲人成绩簿上,还开创新地推出了全新的名团合作模式:柏林爱乐和北京人艺的“上海驻演”模式,让“上海主场”声名远扬,像北京人艺在上海,是一次集演出、艺术教育、专题展览、主题研讨会、文创开发于一体的驻演“新形态”。


舞剧《李清照》演出剧照。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创新创作激发活力,青年扶持培育艺术未来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做好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力,激发国有文艺院团、文博机构、文创企业和艺术家个人的创新创作活力,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式大戏,是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全剧的场景新意十足,数百米幕布如卷轴般滚动,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用现代编剧手法和传统昆剧折子戏的结合形式,将唐朝大诗人的生平逸闻变成了一出当代意味十足的视听盛宴。


艺术节更是青年新锐培植未来的“孵化池”。新人新作,新地标新表达,艺术节通过“扶青计划”这样的培养扶持机制,链接当下的年轻人和新潮流,既“共同回望来时的路,也共同遥望未来的方向”。


演员金世佳、舞者敖定雯,纷纷转型幕后创作,分别推出话剧《尝试集》(2.0)和现代芭蕾《玉簪记》,包括这2部在内,“扶青计划”今年共推出9部舞台艺术作品、2个视觉艺术项目和“一带一路”主题展演。


法国史诗室内乐团亮相进博会艺术空间。艺术节组委会供图


整个上海化身艺术大舞台,艺术融入城市肌理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本届艺术节助力全市化身艺术大舞台,让上海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在剧场内外、街头巷尾随处都能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遇见美、感知美。


借助艺术天空的触角,今年艺术节的优秀节目实现了中心城区和五个新城的全覆盖,同时因地制宜,将丰富多元的节目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城市人文新景观——在登台市中心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奏响《上海滩》前,香港弦乐团的音乐家们已在黑石公寓来了一段《繁花》金曲串烧,吸引了国外小游客主动上前起舞。


在游人如织的新天地,艺术节特别打造的“新天地艺游季·户外沉浸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吸引了无数人举起手机记录美好瞬间;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新城和临港新片区,既有主城“零时差”平移而至的名家名团,亦有为当地观众量身定制的节目。


在这座美育大舞台上,包括北京人艺在内的众多名团来沪,都在演出之外,下社区、跑校园。北京人艺演员、71岁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以及其他老戏骨们,在沪期间白天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音歌剧院“上课”,与学生和戏剧爱好者交流切磋,晚上登台演出,过得相当充实。学生和观众认真提问,他们认真解答,深刻阐述了“社会大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热爱戏剧吧,热爱艺术吧!当艺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的视野就会开阔,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不同。”冯远征鼓励复旦学生的话,在不少年轻人的心中,种下爱艺术的种子。


上海是演出重镇,全年大戏不断,但艺术节平台的集聚效应不可或缺。正因为有艺术节的“高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文化IP才愈加凸显,艺术全产业链的脉络才更加清晰。


头图为闭幕演出现场。董天晔 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时隔十二年“人艺风”再度刮到上海...

劳动时评|从上海国际艺术节看中华...

金世佳演而优则导,敖定雯产后40...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