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暨第十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即将于12月10日至19日在上海宛平剧院、长江剧场举行。
湘剧、渔鼓戏首秀
创新融合探索戏曲新风貌
作为推广和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平台,今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共收到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戏曲院团、艺术高校、民间团体、个人申报的剧目80部,其中原创作品50余部,计划首演超过30部,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的主创人员多达十余位。申报作品涉及近40个剧种,湘剧、黔剧、桂剧、渔鼓戏、客家山歌剧、粤北采茶戏等都是首次出现。
经过专家评委多轮遴选,最终10部作品入围“2024年中国小剧场展演”,包括湘剧《舟渡》、锡剧《聊斋·紫尾》、越剧《张骞使西·三别三行》、多剧种《新·桑园会》、京剧《成佛记》《封狼居胥》、高甲戏《罗刹记》、渔鼓戏《今夕何夕》、沪剧《探情》和昆剧《青山许我》,粤剧《奉天承运》和昆剧《六道图》也受邀参演。这些剧目均为全新创作或由经典改编而成,内容饱满鲜活,风格丰富多样,将为申城观众带来为期10天的戏曲盛宴。
京剧《封狼居胥》剧照。主办方供图
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和多剧种的融合创新是本届展演活动的一大亮点,比如由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舟渡》,将通过湘剧高腔的浓厚地方特色和无场次形式,描绘一幅灵动的湘西风情画卷;锡剧《聊斋·紫尾》取材于《聊斋志异》,玄幻题材与经典解构相结合,书写了一段当代人视角下的“新聊斋”故事;昆剧《青山许我》展现苏轼在狱中的达观天性和率真性情,将为观众带来现实思考;《新·桑园会》则通过河南越调、曲剧、豫剧有机结合,展现了戏曲人从传统迈向先锋的创新尝试。
此外,渔鼓戏《今夕何夕》、京剧《成佛记》、沪剧《探情》等作品也各具特色,青年主创们将通过小剧场戏曲的多样化、多角度创新探索,在叙述结构、思想立意等方面力求全新突破。
挖掘新人新作
名角儿也要突破创新
小剧场戏曲究竟有何魅力?在编剧罗周看来,小剧场是青年人的舞台,但所谓“青年”不单是生理上的年轻,也呼唤着每一位戏曲人心中的“青春之力”,敦促着一代代创作者不断突破创新。比如此次展演的特邀剧目昆剧《六道图》由75岁的昆曲大师石小梅和“扬剧王子”李政成主演,“两人本已是名家名角,但登台小剧场戏曲节依然充满挑战,他们一边要在台前演出中展现自己的高超技艺,一边还在幕后创作中同步进行着专业传承,这就是小剧场戏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剧目信息。主办方供图
对京剧表演艺术家金喜全来说,此次他带来的自导自演的京剧《封狼居胥》是一部从校园走向舞台的原创青春之作。“因为表演者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专业的师生,所以从剧本到剧场,我们不仅要克服创作带来的重重挑战,还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在创、演中帮助年轻的戏曲学子更快成长。”
可喜的是,无论名家名角,还是新人新作,展演都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探索空间和展示机会。据了解,今年是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创办十周年,也是其升格为“国字号”展演活动的第六年。截至2024年,展演活动已经累计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地区的戏曲院团、艺术工作室及个人申报剧目580余部,涉及近90个剧种,100余部风格各异的小剧场戏曲作品经过专家遴选后登台亮相。十年间,展演活动不仅成为了青年戏曲人才探索实验的首选平台与孵化基地,也为戏曲名家提供了创新突破的舞台。
未来的小剧场戏曲艺术如何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洁坦言,“除了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之间寻求当代契合,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和商业价值,寻找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为戏曲的良性传承和健康发展协力探索。”
头图为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海报。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