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赛垫场大乒超的背后,“乒乓之城”雄厚氛围为未来育新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5-01-01 19:12

摘要: 他们感受大赛热烈气氛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乒乓球未来的希望。

1月1日晚,乒超联赛总决赛决出男女团体两项冠军,在王曼昱、孙颖莎、王楚钦等名将走上领奖台之前,一群个子小小的“国少球员”率先登场,接受满场观众的欢呼。


在此之前的两个比赛日,四场半决赛对阵之前,7岁、8岁、9岁和10岁四个年龄段的国少选手依次登场,争夺属于他们的冠军,尽管他们的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尽管他们还未掌握高超的技术,提前到场的观众都给他们送上了最为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他们感受大赛热烈气氛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乒乓球未来的希望,这一举措的背后,离不开上海雄厚的乒乓球基础和底蕴。


上海原本就是乒乓之城


上海原本就是一座乒乓之城。据《上海体育史话》记载,据传在1880年左右,上海河南路昭通路有家合记文具店经营文具用品,店主王某一次去日本购货时,采购了部分乒乓器具回国,把这些器具摆设在店中,并亲自作打球表演,以引人注意,这被公认为乒乓球首次进入中国。


7岁的娃娃选手在乒超参加垫场赛。主办方图


对此,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在《国球情怀》一书中撰文回忆,上海人早期打乒乓球喜欢直握球拍,与日本人相似,所以从日本传入中国的说法比较靠谱。不过他表示,从以后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人打乒乓球,逐步演变为圆形球拍,并且手腕更为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打法各种各样,逐渐将乒乓球发扬光大。


走出一代又一代世界冠军


而现如今乒超的起源,同样是由徐寅生推动发起。1994年全国体育改革起,中国开始成立乒乓球俱乐部,并于次年12月在广东开始了首届中国乒乓球俱乐部比赛。回忆起创办联赛的经过,他笑言:“我们的初衷是给运动员增加点收入。”


乒乓文化巡展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上海更是国球重镇,从这里走出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冠军。截至2024年8月,中国乒乓球队117人成为世界冠军,来自上海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就超过20人,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乒坛名将,比如老一辈的乒乓“智多星”徐寅生,“魔术师”张燮林、“美男子轰炸机”李富荣以及林惠卿、郑敏之等;陆元盛、施之皓等球员时代的世界冠军,还在后来走上了国家队主教练岗位;近两届奥运会上人气颇高的“奶奶级”运动员倪夏莲同样来自上海,与她同时代的还有张德英和曹燕华。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还先后涌现出王励勤、许昕两位奥运冠军,巴黎奥运会男单冠军樊振东则是在八一队解散之后,注册成为上海队的成员。


荣膺“第六座”奖杯


上海也是“小球推动大球”乒乓外交的发生地。在世界乒坛,上海更是留下一届成功、难忘的大赛——2005年举办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总决赛。


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中国乒协原副主席陈一平回忆,当年比赛结束、中国运动员包揽5个项目的冠军,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动情地说,想为上海人民颁发第6座奖杯,因为你们办了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世乒赛。


孙颖莎、王曼昱等奥运冠军为小选手颁奖。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为了进一步加强乒乓球人才的培养,上海不断加大对乒乓球事业的投入。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强乒乓球课程的设置和推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社会培训方面,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水平,优化培训课程和方法。


此外,上海还积极举办各类乒乓球赛事和活动,除了成人赛事,既有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赛事,也有手机、沙滩乒乓球这样的趣味赛事,还有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赛事,形式种类多样,遍及各类人群,进一步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为广大乒乓球爱好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机会。


展望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以雄厚的乒乓球基础和底蕴为依托,为中国乒乓球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上海这座城市,也将在乒乓球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7岁的娃娃选手在乒超参加垫场赛。主办方图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看乒乓、打乒乓,逛美景、吃美食!...

乒超联赛总决赛在万体馆激情挥拍!...

孙颖莎,加油!小魔王带领深圳队闯...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