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近年来,上海加快制定市民体育健身设施升级计划,提前两个月就超额完成了完成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任务,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设备的加入,更是让居民的健身锻炼,变得更加有迹可循,更为直观和全面。
盘点2024——
记者提问:2024年,AI新技术在上海全民健身领域和场地设施健身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AI回答:2024年,AI新技术在上海全民健身领域和场地设施健身中发挥了多种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智能化健身设施:上海在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智能化元素,不仅提供多功能运动场地,还配备了智能设备,可以记录用户的锻炼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
智慧管理系统: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设施的使用情况,并据此调整运营策略和服务内容。同时,这种系统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线上平台与服务:上海市体育局优化了“来沪动|健身地图”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市民可以获得更便捷的体育场馆查询、预订服务。还试点了数字人民币支付合作,推广了体育消费券,促进了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增长。
科学健身指导:利用AI技术加强对市民体质监测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以确保体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AI也被用于分析市民的体质检测结果,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的健身建议。
赛事活动组织:AI技术被应用于组织和优化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从赛事报名到成绩统计都可以在线完成,提高了办赛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对于一些大型赛事,AI可以帮助进行参赛者资格审查、路线规划以及安全评估等工作。
体医融合:AI技术促进了“体医养融合”机制的发展,特别是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推广运动健康电子档案方面。通过AI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同时也便于积累相关研究数据。
记者调查:
数智化锻炼闭环
效果可视化、风险可控化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身康养需求,上海在全国首创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唐先生就是殷行社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常客,通过3个月的锻炼后,困扰他多年的高血压大大改善,肺活量也显著提升,不仅精神和体力明显好转,各项指标更是真切地看在眼里。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入选了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已建立超过1万人的长者运动健康电子档案,还被写入体育总局等部委印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以上海为样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借鉴推广,希望在疾病、伤病预防方面做出更多体育贡献。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加入了很多智能化设备。受访对方图
不仅仅是老唐,全年龄段人群的健康运动需求都可以在殷行社区找到“落脚点”。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共上下两层,相对二楼的“年轻感”,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残障人士阳光康健驿站、社区(运动)健康师服务站等所在的一楼,更为“适老化”。
“智慧”是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一大亮点。中心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数字化平台、智能化运动健康设施设备,形成包括运动风险筛查、体质及基础健康检测评估、健康档案建档、科学健身指导、风险管理等服务的“数智化闭环”,实现数据可追踪、过程可监管,效果可视化、风险可控化。
工作人员帮助参与健身的老年人录入个人数据。受访对方图
中老年人熟练地在各式健身器材上运动,残障人士在社区(运动)健康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年轻人撸铁“挥汗如雨”,小朋友们欢乐嬉戏……经过多年的努力,更多的社区健康中心正在升级成为多部门协同协作、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4.0版,在强化医保、卫生、体育等多部门协同、创新应用场景、建立服务标准、实现数据联通、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创新打造了由“体育+”多部门协同协作、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上海样本”。
行业声音:
设备与智能系统相连接
捕捉并记录个人运动轨迹
2024年,上海在10月底就已完成“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62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5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74个、市民运动球场182片(其中羽毛球场100片)”,超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
建在小区或公园的健身苑点,是广大居民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健身设施。与过往器材陈旧不同,现如今的健身苑点在几年前加入了“益智”的前缀,整体布局更加时尚,器材也变得更加智能。
一处新建成的市民益智健身点。上海体育图
新泾一村泾彩园市民益智健身点是长宁首家智慧健身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运动健康技术相结合,充分满足“智能化、全龄化”的新时代运动需求。超200平方米的空间内,放置了AI体质测试驿站、智能竞赛车,以及上肢肩关节、上肢屈伸、推胸划船、深蹲提踵、腹背肌、腿部屈伸、高拉推举、立式健身车等8大抗阻训练器材。
居民来到现场,都会先到“AI体质测试驿站”测试。站在设备上,通过电子屏幕输入姓名、年龄,跟随指令完成相应动作后,即可获取体重、新陈代谢、体脂率、静态心率、握力等健康数据,整个流程耗时仅需1分30秒。
挥拍类运动也能记录个人锻炼数据了。上海网协图
除了科技感和专业化,健身苑点特别配备智能竞赛车,增添了运动的趣味性。健身点内的所有设备,均与智能系统相连接,居民使用频次、运动消耗、器材使用偏好等数据均可定期导出进行分析。
不仅仅是公共的体育设施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个人化、个性化的健身活动也在加紧拥抱AI。过去的2024年,在郑钦文奥运夺金,张之臻和商峻程等网球明星优异表现的背景下,网球这种挥拍类运动,竟然也可以像跑步运动一样捕捉个人运动轨迹了。
上海市网球协会表示,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通过AI技术提升了网球动作识别和技战术分析的精确性和实时性,为选手训练、战术制定和观众体验带来新的突破。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网球的数智化在更多方面的应用将大有可为。
畅想2025——
记者提问:未来AI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运动?
AI回答:2025年,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全民健身和场地设施中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1. 个性化健身方案定制:通过更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AI将能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以及目标,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健身计划,涵盖营养建议、休息时间安排等全方位指导。
2. 智能健身设备升级:新一代智能健身器材将集成更多传感器和技术,例如心率监测、肌肉激活程度分析等,以实现对人体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控,并自动调整训练强度或模式,确保用户安全有效地进行锻炼。
3. 虚拟教练服务普及:借助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AI驱动的虚拟教练将成为常态。它们可以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在线教学体验,即使是在家中也能享受到专业的指导。
4. 健康数据整合与共享:建立统一的健康管理平台,允许不同来源的健康数据(如医院体检报告、日常穿戴设备记录等)相互关联和互通,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也便于医疗机构开展预防性医疗服务。
5. 公共体育设施优化配置: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以更科学合理地布局公共体育设施,确保资源分配公平且满足各区域居民的需求。此外,智能维护系统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并修复损坏的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6. 体医养融合深化:AI将继续促进体育、医疗和养老三个领域之间的协作,开发出更多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专业化服务项目,如康复训练、疾病预防教育等,形成完整的“运动-健康”闭环。
7. 环境友好型设计:结合AI与绿色建筑理念,未来的健身场所可能会采用更多的节能环保措施,如太阳能供电、雨水收集再利用等,同时利用智能控制系统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等因素,创造舒适宜人的运动环境。
8. 社会体育指导员效能提升:AI工具将辅助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比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跟踪练习者的进度,或者利用视频分析技术评估动作准确性,从而提高指导效率和服务质量。
头图为老年人在新建成的定海路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尚体健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