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清晨,2025上海半程马拉松在浦东新区鸣枪起跑,15000名参赛者从东方明珠出发,一起奔向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的新目标。
今年,上海半马首次进入了报名人数的“10万+时代”,热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逐渐走低的中签率也让不少路跑爱好者苦恼。如何成为这条经典赛道上的幸运儿?上海半马又为何引得越来越多人近悦远来?
跑马群体井喷式增长
从1981年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以来,路跑赛事在我国落地生根已经超过40年。2010年以后,路跑热更是进入了爆发期。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从2014年的51场迅速跃升至2019年的1828场,短短5年增长了30多倍。
这背后是跑马人群的逐渐壮大,而由此滋生的日益旺盛的赛事需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报名人数的翻倍增加。据统计,去年单是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路跑赛事就举办了330场,全国参与总规模多达704.86万人次。
2025年上海半马完赛率高达99.27%。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这样的热潮在上海这座体育之都表现尤为显著。以今年的上海半马为例,自2月20日启动报名以来,赛事吸引了117361位路跑爱好者青睐,这是11岁的上海半马预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基数大幅增加,参赛容量有限,中签率从去年的17.1%降至今年的13%也在情理之中。
组委会透露,此次上海半马的中签者年龄分布较为丰富,36-45岁是参赛主力人群,16-25岁的年轻跑者人数稳步上升,50岁以上的也占据一定比例。在地域上,除了上海本地外,“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江苏和浙江成为中签跑者数量最多的Top3,另外还有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等2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25位外籍跑者参赛。
赛道成绩不断提速
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跑者能够体验到上海半马的魅力,多年来,组委会一直在悄然扩容,竞赛规模已经从最初的5000人逐年递增至现在的15000人。
在报名标准上也推出了精英选手、直通选手、大众选手等不同档位,还有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凸显人性关怀的慈善名额,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人中签的几率。
上海半马女子组赛会纪录再次被打破。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之所以设定15000人的上限容量是源于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如交通、安保、医疗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个前提下设立门槛,既是一种公平,减少了报名中不必要的抢名额;也是一种品质保障,在大众参与的基础上提高了赛事整体的竞技水平。
让人惊喜的是,当参赛人数“热”出新高度的同时,上海半马的赛道成绩也跑出了加速度。今年,来自肯尼亚的罗纳塞尔·基普科里兰·孔加再次踏上熟悉的赛道,以1小时01分07秒的成绩成功卫冕男子组冠军,来自埃塞尔比亚的弗塔乌·泽拉伊则以1小时06分36秒的成绩在女子组折桂,连续三年打破赛会纪录。
99.27%的完赛率再度提升,更是证明了大众跑者正越来越快。今年首次中签的“幸运儿”李松深有体会,“我已经连续四年报名上海半马了,这次终于如愿,太不容易啦。随着国内跑者整体水平的提升,凭借成绩直通的选手占比不断增加,势必会带来中签率的持续走低。”李松的经验是,提高中签率不只是拼手速,还要多参赛、努力提速,这虽然不是固定规则,但他身边的跑友们,每年持续报名的人次中签概率确有提升。“像上马、上半马这些大型优质赛事,参赛难度肯定进一步水涨船高。”
“上海品质”持续升级
如李松所说,对标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上半马”不断升级的办赛品质亦是让全球跑者纷至沓来的源动力之一。2015年,当首届赛事的发令枪在上海浦东响起,组委会便将“跑者至上”的理念贯穿于赛事的每一项服务细节中。从组织管理到补给布局,从医疗保障到科技应用,一切精准化、人性化、科技化的服务均以跑者需求为出发点。
上马志愿者在终点处为完赛跑者发放奖牌。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2019年,上海半马便荣获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2020年又成功晋升世界田联铜标赛事;随着世界田联标牌体系的改革,上海半马所承载的荣誉也变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2023年赛后,上海半马再次赢得世界田联的认可,进一步荣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上海也因此成为了继巴伦西亚后全球又一座既有白金标全马又有金标半马的城市。
短短几年时间,上海半马以惊人的“配速”大跨步成长,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今年,组委会持续优化赛事组织和服务,不仅邀请到了22位国际精英运动员与大众跑者同台竞技,赛道旁还创新引入了机器人志愿者为参赛选手降温补给。在赛事起点检录、存衣存包、奖牌发放等数十个岗位上,来自上海8所高校的2200余名“小马达”也披挂上阵。还有25组骑行急救队穿梭在赛道之间,近300名急救志愿者分布在赛道全程各关键位置,为跑者保驾护航。
他们如繁星照亮了上海半马21.0975公里的赛道,成为守护跑者勇敢前行的最坚实后盾,为每一次挑战自我注入无穷动力,也为上海半马奔向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增添了更大底气。
头图为2025上海半马冠军冲线瞬间。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