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能读会写”的人将会受益终身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04-20 19:37

摘要: “能读会写”的人将会受益终身!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4月19日,“悦读上钢”——集市书香飘四溢·大咖助阵读书季活动在上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展开。现场除了有市集、换书、闯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外,更有“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空降现场,与广大青少年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分享他在动物文学创作中的真实经历与阅读感悟。


“悦读上钢”读书季现场,孩子们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18年热带雨林经历,写出鲜活的动物故事


沈石溪长期致力于动物文学写作,其代表作《狼王梦》等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讲述了16岁那年响应“上山下乡”运动,前往云南西双版纳生活的经历。在中缅边境的傣族村寨,沈石溪生活了整整18年,当了6年农民,还曾深入原始森林,观察并亲手照料过大象、蟒蛇等野生动物,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他的代表作《最后一头战象》《保姆蟒》等,正是源于这段野外生活的真实经历。


他还特别以亲身经历解释了“狡兔三窟”这一成语背后的真实生态行为。小时候学习这句成语后,他心中就一直埋下疑问:兔子真的会做三个窝吗?这个问题困扰他多年,直到有一次在西双版纳打猎时,他向当地经验丰富的“猎王”请教,才得到了答案——真正会做多个窝的是那些刚刚生产的母兔。它们为了让小兔崽躲避天敌的捕食,会将每一只小兔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巢穴中,冒着辛劳反复奔走,只为保全后代更多的生命。


“这不只是动物的生存智慧,更是母兔对孩子无言的爱。”沈石溪说。这个故事既是一堂生动的生物知识普及课,也是一堂深刻的人文教育课。他也由此告诉现场的孩子们,动物们同样有情感、有灵性、有策略,通过阅读动物文学,用心去观察和理解生活,文学就能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沈石溪现场为小读者们签名。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阅读教育应是家庭与学校的“双向共鸣”


谈及“学校和家庭在培养阅读习惯中谁更重要”时,沈石溪认为,家庭和学校应形成合力,互为支撑。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能通过教学大纲、课外阅读任务等制度化安排,帮助孩子完成“应读”的部分;而家庭则更适合承载“悦读”的氛围,引导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爱上阅读。


他特别指出,许多家长在阅读教育中容易陷入“替孩子选择”的误区。出于关爱,父母往往强行推荐自己认为“高质量”的读物,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与接受度。这样做不仅难以激发阅读热情,反而容易引发亲子间的冲突。


“孩子最喜欢的书,未必在你的推荐清单上。”他呼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和信任,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此同时,他也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持续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沈石溪强调,尊重孩子的阅读趣味、允许他们自由探索,是激发阅读主动性的重要前提。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双向共鸣”——一个提供结构与指导,一个营造兴趣与自由,孩子才能真正在阅读中受益,持续成长。


小读者们在活动留言墙合影留念。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寄语少儿:能读会写,用阅读滋养生命的根系


互动环节中,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求助自己“写作文慢”的困扰,沈石溪幽默回应道:“我小时候写500字作文要花五个小时。”他鼓励她不要焦虑,关键在于坚持和用心;另一位小读者好奇他“是否能听懂动物语言”,沈老师以自己观察狗狗行为的真实故事回应,强调“细致观察与情感投入”是理解动物内心的钥匙,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沈石溪还特别谈起自己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当农民时,给新栽果苗浇水的经验,农民称这一瓢水为“定根水”,寓意为果苗牢牢扎根、健康成长。他以“定根水”的形象比喻,强调阅读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根基作用。


他说:“每一位青少年都是祖国的花苗,而阅读就是那瓢浇灌成长的定根水。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扎根土壤,茁壮成长。”他鼓励孩子们通过阅读汲取养分,扎根文化的土壤,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人类文明的智慧。


讲座最后,沈石溪送给现场所有青少年一份简洁却意义深远的寄语:“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能读、会写’的人。”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浓缩了他50多年写作生涯的核心体会。


他鼓励孩子们把这四个字刻在心里,用一生去践行和体会。真正“能读会写”的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当医生、工程师,还是从事技术或服务工作——都会因此受益终生,“只要你有文字能力,就像给你的人生安上了一双翅膀,有了飞起来的可能。”


头图为“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与小读者、家长们现场交流。主办方供图


摄 影:唐一泓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思南读书会迎来第500期特别活动

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上海...

机器人化身志愿者,上海半马本周末...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