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肥皂、牙粉、洗衣女工……关于如何抵御肮脏?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07-21 10:39

摘要: 用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解答你对中世纪人的所有疑问。

中世纪人洗澡吗?用肥皂吗?刷牙吗?


中世纪人讲究餐桌礼仪吗?直接用双手抓饭菜吃吗?


中世纪人都是包办婚姻吗?使用避孕药具吗?爱自己的孩子吗?


这本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将用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解答你对中世纪人的所有疑问,从衣食住行到社交消遣,满足读者对中世纪人的所有好奇心。


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背后都有严谨的史料作为支撑,这些答案可能会颠覆你对中世纪人的认知,或是让人捧腹,或是令人骇然,但无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就像如今的我们一样,中世纪人也自有他们的生活妙计。


-书摘-


他们用肥皂吗?


自中世纪伊始,肥皂就在欧洲广为人知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了。就连那些本该过着简朴而严守教规的宗教生活的人,也被要求使用肥皂。正如9世纪在亚琛召开的历次宗教会议宣称的那样,除了衣物,还须为每位修士配备“数量充足的肥皂”。


当时他们所用的肥皂,大多是用动物脂肪(即油脂)和草木灰制作而成的碱液肥皂,既用于清洗羊毛、衣物,也用于清洗身体。虽然碱液肥皂能够有效去除油脂,但其碱性有可能对皮肤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黑皂”中的草木灰含量很高,因此非常适合清洗羊毛,但用来洗澡却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经济条件好的人使用的则是性质要温和得多的橄榄油肥皂,即“白皂”,它们都产自意大利、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特罗图拉》是一部为女性提供医学指导和化妆品配方的书,其中就鼓励贵妇们在洗脸时使用这种性质温和的“法国肥皂”。


在薄伽丘的《十日谈》(Decameron,它是14世纪意大利的一部诗歌集)中,有一个人物所使用的据说是一种“丁香味”的肥皂;这就表明当时生产的肥皂制品有不同的组合,可以产生更好的香味。虽然当时的人进行日常洗漱——比如饭前洗手——时似乎大多不太可能用到肥皂,但人们洗澡的时候却会经常使用肥皂,所以伊普尔的城镇规划人员曾经不得不确保公共浴室流出的污水排入一条下水道,以免肥皂水污染到干净的水源。这一点,可能也与用过的公共洗澡水喝起来不那么舒服有一定的关系。


假如没有肥皂可用,中世纪的人在洗澡时就有可能用一些药草或者其他的植物,好让他们身上的气味好闻一点儿。比方说,约翰·罗素撰于15世纪的那部《生活手册》(Boke of Nurture),就建议人们使用“气味芬芳的药草与花朵”,以及“温热的玫瑰水”。《特罗图拉》中给出了一种洗发水的配方,其中包括“葡萄藤灰、大麦茎节的壳、甘草……以及仙客来”,说它会让女性的头发变得“金黄而闪亮”。这种配方听上去要比黑发的秘方令人愉快得多,因为黑发秘方中居然要把一只无头无尾的绿色蜥蜴放到油里去熬煮。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贵族更容易获得肥皂,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肥皂,使得农民阶层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按现代的标准来看,他们身上的味道还是相当刺鼻的。不过,有证据表明,相比于中世纪之前及之后那些更常获得人们称颂的时代,肥皂在中世纪的欧洲更为普遍,人们使用肥皂的频率也更高。这一点,可不容我们小觑。


他们的牙齿怎么样呢?


人类有一种共性,那就是没有人愿意跟口臭的人说话,更别说去亲吻他们了。这一点,也许正是促使中世纪的人保持牙齿美观洁净的最强动机(可以说,现代人也不例外)。


在中世纪,刷牙一般是用某种具有研磨作用的东西——通常是牙粉——放到手指或者一块湿布上去用力擦洗牙齿。有许多的牙膏配方从中世纪流传了下来,其中包括利用食盐加胡椒、用鼠尾草等气味较为芬芳之物的配方。威尔士的一份配方建议:


取鼠尾草叶,加同等分量的食盐碾成粉,搓成球状。将其烤至焦黄成粉。用它经常刷牙,可让牙齿保持干净、洁白、气味清新。


一个人若是时间不够,没法全面彻底地刷牙,那就可以用咀嚼丁香的办法来快速使口气变得清新。13世纪的吉尔伯图斯·安吉利库斯撰写过一部医学纲要,其中建议人们用“气味芬芳的香料”自制口气清新糖。他还主张采取预防措施,比如饭后清洁牙齿,并且每天晚上饮用加了牛膝草、肉桂、甘松或者荜澄茄调味的葡萄酒。


牙膏可以有效清除一些牙菌斑,但在预防龋齿方面的效果却不佳。幸好,那时大多数人的饮食中含糖量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他们患上龋齿的危险也要比我们低得多。食糖当时在欧洲已经为人所知,是十字军士兵和商贾从遥远的东方带回来的。但是,与许多必须横跨一个大陆才能带回来的进口商品一样,食糖也价格昂贵。食糖在中世纪欧洲人饮食中占比不大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此。直到近代初期欧洲与南、北美洲之间确立起了贸易往来,食糖才开始成为普通百姓饮食中的常规性组成部分,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牙齿健康。


人们认为,龋齿是由“牙虫”引起的;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因为它们会在牙齿上留下一些小小的孔洞,与毛毛虫蛀出来的一样。有些治疗龋齿的方法就是将牙虫引诱出来,好在一定程度上暂缓患者的症状。假如一颗牙齿实在是被虫蛀得太厉害了,就须请当地的外科理发师来拔掉。信不信由您,反正有证据表明,当时有些人的蛀牙进行了填充,而松动的牙齿也用铁丝进行了固定。


我们并不清楚当时究竟有多少人每天主动护理自己的牙齿,但有证据表明,出于美观以及医疗方面的原因,当时的人都渴望着拥有一口干净洁白的牙齿。


他们洗衣服吗?


与洗澡一样,洗衣服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因此人们洗衣服的频率各不相同。中世纪晚期的一些建议提出每天都要更换内衣,可这样做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与精力。13世纪一家位于特鲁瓦的医院曾经规定,床单就算不是每天清洗的话,也应每周清洗一次,英国约克郡(York)的另一家医院则雇用了洗衣女工来清洗床单。《圣本笃会规》中规定,每位修士都应有“两件束腰外衣和两件连帽修士袍,因为他们晚上需要(穿),还要进行清洗”。这就说明,他们随时有一套袍服在清洗是一种正常现象。哈洛德的一座修道院曾奉该教区的主教之命,确保每隔两三个星期就派一名洗衣女工去为修女们洗衣服。连军队也在随军人员营帐中配有洗衣女工,负责清洗衣服、床单和毛巾。


当时的人洗衣服时,都是把衣服浸泡在水里,用脚踩踏,或者用专门为此制作的一根棍子或“棒槌”(bouke)拍打衣物,用肥皂(如果有的话)或尿液进行搓洗,用干净的水清洗,用手拧干,然后把洗过的衣服挂在一根绳子上,或者将它们铺在芳香馥郁的灌木丛上晒干,好让衣服带有香气。人们经常把洗好的衣服铺在薰衣草丛上,让衣物充满薰衣草的香味,因此,这种植物的名称“lavender”与拉丁语中表示“洗”的词语“lavare”有关,多半并非巧合。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用干的薰衣草香囊来让衣服和床单保持气味清新。


乡下的人可以在河流、池塘或者湖泊里洗衣服,还可以把衣服放到锅里用火煮一煮。像锡耶纳这样的一些城市里,不但指定了专门用于洗衣服的喷泉,还制定了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禁止商人出于个人目的私自用水。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曾经设有一个很受欢迎的洗衣点,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叫作“拉文德布里奇”,巴黎的护士们则是在塞纳河里清洗医院里的床单。


在家里洗衣服既费时又费力,所以请别人去干常常会更省事一些。中世纪的职业洗衣工大多是女性,她们会作为合同工,从许多家庭中收集衣物来进行清洗,或者专门给一个贵族家庭或机构当雇工。洗衣女工是在大街上抛头露面并且走家串户的职业女性,因此也成了道德上受到怀疑的对象,常常还被等同于妓女。为了防范女性的邪恶之举,一些神父只允许男性去清洗那些与弥撒有关的圣袍与圣布。


有些宗教群体是自行清洗衣物,还有一些宗教群体则是让在俗的仆役替他们去清洗衣服与床单。在克吕尼的那座修道院里,修士们都是从洗好后整齐地摆放在回廊里的衣服中拿走自己的干净衣物,各人的长袍里侧都仔细地缝有他们的名字,取衣服的时候还有两名修士在一旁监督,以防发生争执。凡是没有把自己的干净衣物取走的修士,都会受到申斥。


在少数获得了特权的人看来,洗衣服既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还会给他们带来很高的社会地位。毕竟,字面意义上的为王室清洗“脏衣服”,也就意味着比喻意义上的知晓了王室的“脏事”。难怪,当时一些王室洗衣女工既收入丰厚,又待遇颇好。


职业的洗衣女工无疑拥有她们的行业秘诀,而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洗衣诀窍。在其撰写的指导手册中,勒·梅那吉尔·德·帕里斯[Le Ménagier de Paris,意思就是“巴黎良人”(The Goodman of Paris)]曾吩咐他那位年轻的妻子留下一壶酸果汁,专门用于去除污渍。他还建议用尿液、碱液、草木灰或者牛胆汁去除油污和油渍。将衣物与干玫瑰收纳在一起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让衣物保持气味清新;而在中世纪之前和之后的数百年里,人们一直都在利用这种办法。


无论是对中世纪的人还是对现代人来说,世间最令人觉得惬意的事情莫过于钻进刚刚洗过的被褥之下了,就算这种愉快的感觉不会持续很久,也是如此。诚如《女性福音书》3中的那位女人所言:“在床上铺好干净的床单,上帝派来的天使就会躺到被褥之间,可一旦有人放屁,天使就会消失。”


头图为《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插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供图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视觉...

《海上生民乐》暑期再度回归,第六...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将迎来上...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