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44年之后,法国现代舞名作《也许贝克特》燃爆申城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5-07-06 18:17

摘要: 创作于1981年的《也许贝克特》是玛姬·玛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不久前作为第五届阿那亚戏剧节闭幕大戏惊艳无数观众的《也许贝克特》在这个周末空降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吸引了约2000位观众走进现场观看了这部法国传奇编舞家玛姬・玛汉的经典之作。


在西方现代舞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德国有皮娜·鲍什,法国有玛姬·玛汉,二人均为欧洲“舞蹈剧场”的先驱。其中,玛姬‧玛汉因在创作中经常融合舞蹈、音乐、摄影、雕塑、装置艺术等元素,开创了舞蹈的全新可能性与丰富变化性,成为法国当代舞蹈的一面旗帜。


法国现代舞名作《也许贝克特》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创作于1981年的《也许贝克特》是玛姬·玛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舞剧灵感源自荒诞派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玛姬·玛汉以极具戏剧性却又反戏剧的动作编排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突破传统美学观念,诉说人世间生命的喜乐与沧桑。自首演以来深受各国观众喜爱,即使历经44年,《也许贝克特》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被看作是舞蹈史中的教科书级作品。


演出中,10位舞者作为贝克特笔下人物的集合体,全身涂白,身着不合身的睡衣,步调一致地拖沓前行。他们或随着哨声、鼓击节奏的进行曲踏出行军般的步伐,形如机械;或充满爱恨地分享生日蛋糕又饱受争斗谩骂,宛如流浪者;就连沉默也成为玛姬·玛汉的编舞语言,不时出现的等待和静止状态在剧场里营造出一种特别的虚无感,让观众沉浸于生命的律动和矛盾里。虽然这些舞者身体的“讲述”并没有连贯的叙事逻辑,但不断涌现的肢体动作却构成了一个尚未完全进化成人的生命逐渐成长为完整人类的过程。


法国现代舞名作《也许贝克特》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上海首演当晚,国舞剧场里爆发出长久的掌声,演员们在角色中进行了5次谢幕。不少观众感叹,《也许贝克特》就像一面镜子,舞台上的每个人为观者反照出真实的“自己”,也映照着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些许美丽与伟大。


头图为法国现代舞名作《也许贝克特》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台前幕后|剧场上空走钢丝,攀岩墙...

专访|《我本楚狂人》舞动李白诗歌...

谢欣舞蹈剧场新作《四相》登台国舞...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