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背水箱,右手紧握喷头,按下计时键的瞬间,张芷源上身微微弓起,双脚交替快速后退,细密的水珠随着她手臂的挥动均匀洒向整个冰壶赛道,全程仅用40秒,就完成了“点水成冰”的魔法。
时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户外高温难耐,普陀冰壶馆的那道门隔开近30度的温差。作为中国唯一的女性冰壶制冰师,张芷源在这个盛夏迎来了冰与火的双重考验。
零下4度的赛道上
身穿短袖“点水成冰”
“进门一瞬间,变化就发生了。和其他季节不同,夏天室内外温差大,场馆里基本维持在8-10度左右,穿得太轻薄肯定不行,至少要加件羽绒马甲或者防寒外套。”冰面温度就更低了,零下4-6度是标准,张芷源每天要站在上面完成多轮“打点”,这也是冰壶场地制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和其他冰上运动不同,冰壶赛道其实不像电视转播画面里看起来的那么光滑,而是有一层凸起的小冰粒,这是20公斤重的冰壶能够在赛道上滑行的关键。”因此,每场训练或比赛前,制冰师都得重复这个动作。外行看起来简单,内里却大有门道。
零下4度的赛道上,制冰师张芷源身穿短袖“点水成冰”。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身背的水箱在40斤左右,每一次挥动手臂都要控制好节奏和力度,“如果水滴没有均匀落上冰面的话,冰壶滑行时弧线就会有问题。”张芷源解释道,“打点”的速度也有严格要求,40多米长的赛道,第一遍洒冷水,一般在40秒左右,第二遍温水,大概要35秒。如果不够快的话,冰粒很容易变成一摊水。
而为了避免喷出的多余水分滴到赛道上影响制冰效果,每到这个环节,张芷源总会毫不犹豫地脱掉保暖外套,选择穿短袖利落上岗。三条赛道忙完,上衣基本湿透了,记者在旁不禁打了个寒颤,转身却看到张芷源的额头上有汗珠渗出。
精细活也是体力活
几百斤修冰车轻松跃起
除了打点,制冰师的日常工作还有很多,“每天训练开始前两个小时就要到场维护赛道,训练过程中也不能休息,要在场边随时关注冰面情况。”冰壶场地的冰面非常敏感,天气变化、场内人数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得实时调控制冷、除湿、排风等系统,保证赛道的滑涩度处于标准范围。“尤其上海的梅雨季节比较潮湿,或者盛夏温度过高,对制冰工作也会提出不同要求。
记者跟随张芷源体验冰壶赛道“修冰”工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场馆里一台双轮修冰机是张芷源的“好搭档”,“有了它,可以轻松给赛道刮出想要的高度和形状。”说着,记者也跃跃欲试想体验一把,然而无论怎么做,面前的这个“大家伙”始终纹丝不动。张芷源见状走过来,只见她熟练地发力,几百斤的机器瞬间“抬起了头”,调整好角度稳稳地往前推,修冰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制冰师的工作既是精细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别说你了,四个男生也搬不动它。”张芷源一边安慰记者,一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很多人觉得女生不适合这份工作,又累又苦,有时候要在零下6℃的冰面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日均至少2万步。”但她一直乐在其中,从修冰到打点,机器般精准的臂力成为这个年轻姑娘日复一日练就的超级“魔法”,“我觉得挺酷的!”
更多专业场馆涌现
助力南方青少年实现冰雪梦
更让张芷源过瘾的是冰壶馆从无到有的过程。原来,较之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项目,冰壶对于冰面的要求更高,背后的制冰工序也更为繁琐。“我们现在看到的赛道,其实是从水泥地面开始一层层铺设而成的。”
张芷源手推修冰机在冰壶赛道上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先均匀浇出高硬度的底冰,再刷颜料让冰场呈现纯白色,接着画线、铺设“大本营”,一切完成后还得给赛道“补水”,每补一层需要间隔三四个小时,完全补好得两三天,最终才能形成绝对平整、没有气泡和杂质的上层冰面。张芷源的朋友圈里清晰记录着这段经历,那是她和同事们熬了几个通宵的胜利成果。今年7月开始,这里不仅成为了上海冰壶队的训练基地,还面向市民爱好者开放,是普陀区加快推进青少年“人人上冰”工作的重要抓手。
这时,张芷源推着修冰车已经在赛道上走了七八个来回,场馆一侧的垃圾桶里存了不少雪渣,刚刚训练完的小朋友会调皮地抓上一把团成球,就像北方孩子打雪仗一样。张芷源看到宠溺地笑了笑,“北京冬奥会后,南方孩子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更高了。现在上海各个区基本都有自己的冰壶队,专业场馆不断涌现,水平也越来越高。上赛季,我们的青少年女队刚刚拿了全国冠军。”张芷源的语气中难掩骄傲,从家乡哈尔滨到魔都上海,从北京冬奥的“冰立方”到普陀冰壶馆,短短几年的变化背后离不开这位制冰师日日夜夜的精心打磨。未来,她还有更大的梦想,“希望上海的运动员能走上国际赛场,在我制作的冰面上展现中国冰壶风采。”这或许不会是一个太遥远的梦。
头图为国际级制冰师张芷源在普陀冰壶馆内为赛道“打点”。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