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热浪齐涌动!从双主场到夜市,2025上海书展热力开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08-13 19:37

摘要: “书香是一种氛围。”

八月的上海,总有一种气息能穿透热浪——书香。8月13日上午,伴着蓝天与烈日,2025上海书展在市中心双主场同步启幕: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福州路店齐声开门迎客。


它是爱书人的嘉年华,也是出版人的奥运会。书展进入第21个年头,不仅延续了纸书的温度与人情味,还带来“双主场”“阅界市集”“旧书新知”等全新玩法——从出版“国家队”集结亮相,到主宾省湖南的“辣味”登场,从社科主题新书到创意文创互动,再到读者全天候的淘书、打卡、偶遇,这场爱书人的嘉年华,在夏日的申城持续升温。


双主场同步亮相,“旧书新知”人气旺


今年是书展的第21届,这场已陪伴上海二十余年的文化盛事,依旧保持着独属于它的吸引力。人群中,有带着小推车的老读者、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有人边排队边翻开刚入手的新书,有人席地而坐,在中央大厅的台阶上翻阅起心仪已久的版本。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每年夏天上海书展的标志画面。


2025年的书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首次实行“双主场”模式。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两大文化地标并肩而立,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展览气质,却在同一时间散发出浓郁书香。无论是喜欢沉浸于宏伟展馆的庄重氛围,还是偏爱在书城穿梭的市井烟火感,今年的读者都能一次满足。


走进上海展览中心的序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雕塑“书香是一种氛围”,它以翻开的书页为灵感,弯曲的线条犹如流动的思绪,象征阅读在城市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力量。


2025上海书展主雕塑。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读者在旧书新知区域选购古籍旧书。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序厅两侧,是全新亮相的“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汇聚了来自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特色书店,仅上海图书公司就带来了4万余种古旧书刊,装帧或精致或朴拙,让人仿佛穿越时间的长廊。旧书得以重新回到市场,也让读者有了不期而遇的惊喜。


“国家队”同台竞技,主宾省“辣味”十足


在中央大厅,造型独特的“中国出版集团”展区格外醒目。以“金书玉匣”为理念设计的展区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长卷,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质感。“这是我们一年一度的集体亮相,就像出版界的奥运会。”一位来自北京的编辑这样形容。


既然号称“国家队”,自然也得拿出“国字头”的实力和气势。今年,中版集团旗下23家知名出版社集中亮相,带来近4000种、4.8万册精品图书,从严肃的学术社科到温情的文学艺术,应有尽有。除了图书展示,展区还特设文创展销区和专题展销区,探索图书与创意周边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中国出版集团展位。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此外,活动的密度同样令人应接不暇——70余场文化阅读活动轮番登场。“第二届东方阅读盛典”邀请熊月之、孙甘露、毛尖、徐沪生等文化名家,现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从创作心路聊到阅读感悟。


主宾省湖南,能吃辣会出书。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另一侧,今年的主宾省湖南展区同样人气旺盛。时隔12年再次担纲主宾省,湖南出版集团带来了12家出版发行单位、4000余种精品图书和29场重磅活动。展区上方悬挂的辣椒串既是装饰,也暗示着湖南出版的热烈与生机。无论是《时间简史》全新纪念版,还是马伯庸“见微”系列、张嘉佳系列等畅销作品,都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翻阅。


社科报告坐镇,社长传授“反向购书”妙招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展台,社长钱运春忙得步履不停。谈到今年的选书标准,他总结为“社科特色、市场欢迎、价格亲民”三大关键词。“今年我们重点孵化了两本主题出版物——《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报告》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上海报告》,这是我们展位的核心推荐。”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与很多出版社担心读者流向线上不同,他反倒向记者提供了一种“逆向选书”的小妙招:鼓励读者先在天猫、当当等电商平台了解图书,再到现场购买。“我们这次书展的价格比线上还低,这是一次诚意十足的回馈。”对于这场“读者争夺战”,他显得信心满满、势在必得。


营销副主任张钦瑜则带来了出版社的“软实力”——一系列契合书籍主题的文创产品。去年走红的女巫徽章,今年依然是销量冠军,背后寓意着女性的独立与自信;限量发行的“不完美”冰箱贴,将2025上海书展纪念标识与“接受不完美也是一种解放”的口号结合,呼吁放下容貌与身材焦虑;扭蛋纪念币、每日限量杯垫等互动项目,则让展区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感。


限量发行的“不完美”冰箱贴。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读者展台前阅读。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展位畅销榜上,“轻社科”书籍以及心理学、亲子关系类作品占据前列,反映出当代年轻读者对社会议题和生活质量的关注。负责“泛读中世纪”系列的编辑张晶,平日更多是与作者和译者打交道,但一年一度的书展,给了她直击市场与读者交流的机会,她告诉记者:“面对面的交流,能让我们更清楚读者真正想看什么,这对未来的选题方向很有帮助。”


淘书打卡不停,“老”读者忙碌一整天


书展现场,记者还遇到两位年轻男生正结伴逛展,尽管年龄不大,逛书展的资格却不小,两人从初高中一路逛到了如今大学毕业。他们告诉记者,逛展要讲究节奏——上午精神最好时,适合看严肃文学,下午就转去轻松的展区,比如楼下的儿童读物或漫画区,“尤其每年书展都有新引进的版本,能省去买港版或海外版的麻烦。”


读者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书展不仅是购书的场所,更是一次与城市文化的亲密接触。走出出版社展区,依然能看到多彩的文化景观:上海插画艺术节的展位依旧保留,立体印刷的作品吸引观众驻足;上海交大出版社将标志性的“校门”搬到现场,成为不少人合影的背景。


待到夕阳西下,另一番热闹又将悄然登场。今年首设的“阅界市集”在夜幕中亮灯,每晚五点半至十点开放,周末延长至十点半。这里有文创手作的温暖灯光,有清凉饮品的沁人心脾,还有童年游戏带来的阵阵笑声。白天的庄重与夜晚的浪漫无缝衔接,让书展的温度在夏夜里持续发酵。


上海书展上,书香氛围浓厚。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无论是古旧书摊前的细细翻检,还是文创摊位上的热烈交谈,抑或是作者签售时长长的队伍,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2025上海书展的独特气息。


正如今年的主题雕塑所传递的那样——“书香是一种氛围”。当书与人相遇,城市与文化相拥,留下的是一个个鲜活而温暖的瞬间。


头图为本届书展上,中国出版集团展位内人头攒动。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工明星会客厅|走进上海杂技团:...

能吃辣椒、会出书,出版湘军参加上...

2025“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8...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