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爆火、摊位靠前、设计领先,文创产品在上海书展的2025“上位之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08-15 17:28

摘要: 从“卖书”到“卖态度”:文创产品在上海书展的上位之路。

它们好看、精致、有趣,它们或限量、可拍照、能收藏,被认为是“带着知识感的商品”或“有文化外壳的情绪载体”,如今这类小商品有个共同的时髦称呼:文创产品。


不过,当展位上挂满徽章、挂件、笔记本、帆布包、擦手巾、香氛蜡烛,陈列图书的书架难免遭到压缩。一场关于“文创是否正在稀释阅读”的讨论也随之而来。


音乐文创琳琅满目。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从边缘摆设到C位陈列,文创似乎真的“上位”了


据主办方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书展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接近500万元,这是书展历史上首次将文创收入单独统计。


今年书展虽时间还未过半,但从展厅中密集的文创摊位、不断刷新的销售数据,以及观众在社交平台上的热情反馈来看,“文创破千万”在未来几年内,似乎也不再遥不可及。


确切数字或许还需等待,但趋势已渐明朗:图书继续打折促销(五折、八折常见),而文创一律原价,依旧热销。不少展台把最靠近过道和观众的陈列位留给了文创,有的款式在开幕第二天已经售罄,还有的品牌更首次以“文创独立商家”身份入驻,这在过去鲜有所闻。


DIDa音乐文创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它并非出版社,也非书店,而是一个由星海音乐学院毕业生组成的独立设计品牌。今年,他们联手团子音乐文创,在上海书展有了自己小小的一席之地。


DIDa音乐文创展台前,读者正在挑选。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独立品牌的文化野心:不是书商,却能激发阅读


“我们产品的关键词有三个:好看、有趣、实用。”DIDa音乐品牌主理人欧阳丹平一边指着摊位上一个“f到离谱”的挂件解释,“在音乐符号中f表示‘强’,脱离了五线谱,就变成了‘强到离谱’。你看,知识就这样被轻易记住了。”


“再比如我们这套含有四个谱号的春联,分别是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中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好多人本来不知道中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的存在,看完这个就会了解到,原来还有这种区别。所以这既是设计感强的小物,也是专业知识的趣味再现”。


“这些产品原本是为学音乐的孩子和老师设计的,但越来越多普通人也觉得它们好看又有点脑洞,愿意收藏、送礼、摆在桌面上。我们线上一款咖啡杯已经卖了好几万单了。”欧阳丹平说。


“强到离谱”的钥匙扣。受访者供图


DIDa团队没有出版物,却拥有自己对“文化”的定义:他们要让冷门的古典音乐知识,从乐谱里走出来,进入人的日常生活。似乎文创不再只是书的周边,而是一种新的“知识转译”路径。


因此,在欧阳丹平看来,即使未带一本书参加书展,他们也绝不是来抢占阅读“主场”,而是成为“连接桥梁”的。“如果你喜欢这个音乐书签,也许哪天就会翻开一本音乐史的书;反过来,哪怕你不看书,但你戴着这款挂件走在街上,别人问起,这也是一次文化传播。”


复旦经世书局的文创摊位前,销售员正在热情推荐。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实体书店的自救:卖情怀,也是一种“顺势而为”


在复旦经世书局的展位上,销售大姐正在向读者热情推销整列的文创产品:“你看这些寓意多好呀!复旦的楼、樱花,送人自用都好看的。”


看见一对年轻母子正在饶有兴趣地挑选,销售大姐一句话直击对方“心趴”:“我们孩子以后要上复旦的,先从买个复旦冰箱贴起,每天看着它学习。”妈妈听后立刻低头问儿子:“你想要哪个?”


书店负责人马勇华告诉劳动报记者,店里最热销的文创产品是光华楼樱花挂件,轻巧、柔软、带有复旦标识,22元的售价相对亲民,更有与“努力”“青春”“学术”有关的意象加持。


这些带有“复旦”标识的冰箱贴销量居高。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其实做文创就是在销售一种情绪价值。考上复旦虽然很难,但是这些挂件、笔记本上有它的logo,会给人一种向上的激励,你总归会去努力试一试,万一就实现了是不是?”


不过,这种“情绪价值交易”并非总是奏效。一盏带有复旦校园图案的小夜灯,售价是99元,这让一位刚拿起来欣赏它的男顾客咂舌后迅速离开。


“我们做文创其实说到底,是因为书越来越难卖了。你可能一年卖不了几本书,但一款毛绒挂件能带来不少收入。”马勇华坦言,实体书店的经营压力一直存在,“所以我们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为了谋生,为了把书做得更好,为了把书店撑下去。”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文创展位。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我认同女巫的力量”:阅读外的理念共振


今年书展,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带来了一整套“女巫系列”文创,灵感来自法国作家莫娜·肖莱的女性主义研究著作《“女巫”: 不可战胜的女性》。其中最火爆的一款是“女巫徽章”,做工精致、花纹美观,可以别在包上或衣服上。


“我们发现,很多年轻女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她们不一定看过那本书,但她们认同‘做独立自信女性’的理念。她会希望通过佩戴这款徽章,去感受这种女巫力量,做一个勇敢独立自信的女性。”营销副主任张钦瑜告诉记者。


女巫徽章(左下)和票根样式的冰箱贴(上)。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另一款热门单品是一枚票根样式的冰箱贴。“书展现在没有纸质门票了,但很多人还是想有一个纪念的东西。我们就做了这个贴纸,写着‘2025上海书展’,还有一句标语:接受不完美也是一种解放。”


“这句话来自我们的出版理念,也呼应当下很多人面对容貌焦虑、完美主义的状态。我们希望这个冰箱贴,不仅是纪念品,更是自我对话的入口。”张钦瑜说。


徽章卖得比书还快,不光是因为它样子好看,更因为它“有态度”。“现在的阅读,不只发生在书里,也发生在物件里。我们做文创,不是为了潮流,而是为了让理念被‘随身携带’。”


也许在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相比捧起一本书进行深度阅读的难得,一枚徽章、一块冰箱贴,能时刻都在提醒自己:我是谁,我认同什么。


《逍遥游》和《梦蝶》被封印进亚克力砖中,成为书桌上的风景。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


当阅读的边界变得模糊,文化反而开始有形


“就像去年的盖章热一样,今年文创几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别人都做,你不做,就已经输了。多多少少总该有点吧,这也是条新赛道。”


在他看来,文创产品的走红,根本原因是年轻人对文化具象表达的需求在上升。他们要的不只是读书,更是以某种方式让人知道“我读过、我认同、我参与”。它不能替代阅读,但可以延长阅读的影响力。


这也对出版社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是简单卖卖“小商品”,而是要通过设计、语义、叙事力,把产品做得有思想、有个性、有审美。毕竟,挑剔的年轻读者们一年有一年的新欢。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自省的是,这些文创有没有真的与出版内容产生联系?有没有传递思想、理念或审美判断?有没有激发新的好奇心?”


从买书到买情绪,从读书到“戴书”,从索取内容到寻求共鸣。当阅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创也不再只是“图书附属”。


上海书展最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这场坚持了二十多年的阅读盛会,总能让人感受到市场最热的温度,观察到行业最新的风向。尽管有人认为它开始变得繁杂、多元、甚至夹杂了商业气息,但它确实始终在更新人们对阅读与文化的想象。


头图为背着写有“装思想的包袱”的读者正在逛展。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摄 影:颜筱依,唐一泓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视频|海派杂技精品从何而来?一个...

布展、荐书、导引、寄存“不宕机”...

职工明星会客厅|走进上海杂技团:...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