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的傍晚,夜幕悄然降临,上海展览中心喷水池广场上,数十辆花车亮起点点“星光”,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这是21岁的上海书展首次在户外开设“阅界夜市”,从精神食粮到味蕾盛宴,书香气与烟火气彼此交织,为市民游客的夏夜文化生活带来全新选择。
背着沉甸甸的“战利品”走出东一馆,读者隆隆瞬间被羊肉串、热干面的香味勾起了食欲。连续多年逛展的她,既是书迷也是吃货,各大出版社展台上“泡”了整整一天,文学瘾已经过足,可肚子多少有些委屈。“过去吃饭只能在指定区域简单解决,今年有了夜市,精神和味蕾都满足了!”说着,她便就近寻了个长椅坐下,在晚风中开始享受自己的夜宵大餐。
上海书展首次在户外开设“阅界夜市”。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隆隆身边还有不少正在歇脚、补给的同好,大家不时交流两句,从世界名著聊到各国美食。一旁的摊主老刘看到会心一笑,他告诉记者,馆内“精神食粮”琳琅满目,馆外“干饭”也有多重选择,夜市上所有品类都是主办方精心挑选的,既有饱腹“硬菜”,亦有清凉饮品。
“余华文学小卖部”更是将书中的味道变为了现实:《活着》是辛辣又略带芳香的芥末薯片,《在细雨中呼喊》是藏着青春酸涩的话梅,《文城》是中式点心杏仁饼,《第七天》是透心凉的灵魂冰汽水……还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经典作品都被包装成了各式小吃,读者在美食与文学间品尝人生况味,别具一格。
“书香上海流动书房”创意摊位吸引不少年轻人打卡。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工作人员介绍,这片创意展位叫“书香上海流动书房”,两辆精心装扮的房车上是阅读空间,余华IP主题展带来了珍贵手稿,户外的“露营区”则汇聚了特色印章、文创周边等衍生品。因为区别于传统书展形式,更加轻松自在,“自夜市开张以来,来此打卡的人络绎不绝,年轻人居多。”
尤其晚上9点过后,主会场闭馆,读者们全部集中到户外,夜市也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即便没有当日门票,市民游客同样可以徜徉其间,体验一把套圈、跳房子的童趣游戏,感受一下宋锦、核雕、苗绣、漆扇的传统工艺。“阅界夜市”不仅有效延展了书展的服务时间与空间,也以更开放、更亲民的姿态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当夏夜的空气里,书香与烟火交织飘扬,城市温度尽在其中。
头图为上海书展主会场夜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