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9日,为期七天的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正式落下帷幕。本届书展首次创新采用“双主场+X+N”的办展模式,开创了办展空间、时间和效益的多重突破。全市阅读热情高涨,书香氛围空前浓郁,充分展现了人民城市文化自信与阅读活力。
“双主场”联动,点燃阅读热潮
2025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双主场,展览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展期内实行“每天12小时”的超长开放模式。展会深入全市16个区的分会场、100家实体书店、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高密度的图书展销、高频次的阅读活动,承载了市民的高浓度阅读热情,成功打造了一场具有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文化阅读盛会。
根据统计数据,本届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实现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高达100.1%;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此外,书展共出票39.58万张,其中现场售票2.62万张,阅界夜市6天累计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展现出文旅商体展联动的强劲溢出效应。
精品力作参展,引领主流价值
本届书展集中展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著作,以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国好书”“上海好书”等一系列精品出版物。
抗战主题图书成为现场焦点,《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环画典藏》《上海抗日战争史》《不屈的手指》等新书首发,获得学界与读者广泛关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则集中推出首批43种新书,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贡献“上海样本”。
来自全国的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汇聚大量重磅新书和优质出版物。中国出版集团带来《南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国面孔》等力作,湖南主宾省推出《毛泽东文谭》《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等特色书籍。世纪出版集团则以近万种图书参展,并通过数字出版馆集中呈现AI技术在阅读场景中的应用,如“尚古汇典·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有效降低大众接触古籍知识的门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理解。
文旅商体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2025上海书展进一步放大票根经济效应,让阅读融入多元城市生活场景,推动文化赋能消费升级。
首次发放的惠民阅读券每日上线即被抢空,核销率近100%。书展期间,凭书票可兑换古埃及文明大展门票、乌镇分会场景区门票等,读者在购书之余获得了额外的情绪价值。首推的“阅界夜市”成为市民与游客晚间文化休闲新去处,“一半书卷气,一半烟火气”,点亮夏夜消费新场景。
南京西路与南京东路双主场周边商圈与书展联动频繁——“书展文化味蕾地图”串联周边文化地标、运动场馆和老字号餐饮。中信书店·跳岛声音书店在南京西路商圈打造“播客会客厅”,久光百货则举办文具主题展览,以1万款全球文创新品吸引客流,实现双向导流。
大数据测算显示,书展期间相关活动共带动约1.81亿元多元消费。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56.8万人,线下消费同比增长39.07%;上海书城所在南京东路商圈日均客流63.5万人,线下消费同比增长23.95%。
全民共同参与,彰显文化厚度
书展期间人潮涌动,成为最美丽的城市风景线。从耄耋老人到学龄儿童,从文学巨著到科普漫画,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中“那本书”。
书展现场可见与编辑探讨专业选题的资深读者,也有热爱敦煌学的12岁孩子在现场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本地市民热情参与,来自全国乃至中国台湾的出版人也纷至沓来,86岁的赖庆雄感慨:“上海书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读者显著增长,他们表示“纸质书能让人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分量”。
不止于书,不止于展。2025上海书展“阅读+”以更加全新的业态助推行业发展和文化植根,为书香上海的生物钟注入了更强的动力和活力,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头图为2025上海书展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