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全国首演,海量考证数易其稿揭开文化抗战历史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5-09-14 13:16

摘要: 我们的三尺书台始终关注着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此次《烽火书魂》又填上了上海评弹团近期创作中抗日题材的重要一笔。

随着郑振铎的慨叹和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憧憬,9月13日晚,上海评弹团精心创制的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在天蟾逸夫舞台进行全国首演。


名家新秀演绎文化抗战


作为上海评弹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创作,《烽火书魂》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许静波教授编剧,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编剧杜竹敏撰写唱词,演员阵容汇聚了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黄海华、姜啸博、王承等众多名家新秀。


作品聚焦抗战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抢救江南古籍的故事,为观众描述了一个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的“文化抗日”战场,塑造了一群为保护中华文脉、守护中华精神殚精极虑、运筹帷幄的爱国志士形象。


“两年前初次接触到这个题材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排演的冲动。郑振铎先生和评弹其实很有渊源,他的藏书中很大一部分是说唱文学,其中不少罕见珍品,如明嘉靖刊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评弹团团长、该作品主演之一高博文笑称,今天的评弹演员能在台上说《西厢记》,也应该感谢郑振铎。


名家新秀唱响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演出方供图


海量考证数易其稿


由于当年郑振铎、张元济等人“为国聚书”是秘密进行的,如何将这段尘封历史搬上评弹舞台,主创团队前期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多次向郑振铎的嫡孙郑源请教,深入了解其生平、性格,力争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动人的“护书人”郑振铎。在舞台呈现上,《烽火书魂》也有所创新。舞台上方被分解的“经史子集”“礼易春秋”等中华典籍文字,既简洁明了地体现出“护书”主题,又暗喻战乱年代,中华文献瑰宝被掠夺遭流散的危机。


怎么将保护古籍的意义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观众接受并产生共鸣,主创团队同样颇费思量。比如作品围绕郑振铎与日本书商长泽规矩也在南浔、上海两地竞购嘉业堂藏书的故事展开,情节本不复杂,但剧本中涉及版本的大量专有名词却把演员们“绕晕”了。


为此,剧组上下在正式开排前先恶补了版本学知识。“只有做到自己心里清楚了,才能在舞台上说明白、让观众听明白。”演员黄海华透露,《烽火书魂》的剧本数易其稿,不断斟酌如何用最浅显的语言让观众了解郑振铎为何要在不同版本的古籍中取舍,欣赏故事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和古典文学有关的常识。


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加重弹唱比例填补创作空白


为了让整场演出更动人,《烽火书魂》还大大加重了“弹唱”的比例。作品中演唱形式多样,既有大段独唱,也有对唱、轮唱。曲调上则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蒋调、沈调、薛调、丽调等多种流派唱腔。


比如青年演员姚依依演绎的青年学生张婷,满腔爱国热情却又行事冲动,一段酣畅淋漓的“王月香调”将学子们争先恐后投入抗日洪流的热情充分表现;王承饰演的汉奸马天宝采用了费家调表现,唱词旋律中融入众多俚语俗话,充满生活气息;日本书商长泽的唱段旋律适当融入了日本音乐元素,既未脱离评弹本体,又表现出人物身份。


据高博文介绍,近年来,上海评弹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使命,在每个重大时间节点上都不曾缺席。从张人亚保护党章故事的《初心》到陈云在上海主持金融工作的《战·无硝烟》,再到茅盾文学奖小说改编的《千里江山图》,“我们的三尺书台始终关注着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此次《烽火书魂》又填上了上海评弹团近期创作中抗日题材的重要一笔。”


头图为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在天蟾逸夫舞台全国首演。演出方供图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台前幕后|吴侬软语如何让文学精品...

台前幕后|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

跨地区拜师,7位名家收了9位徒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