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首次角逐白玉兰奖!《黄道婆》织就连通沪琼两地的文化图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5-09-14 12:45

摘要: 剧传统板腔、海南竹笛、叮咚琴等本土乐器与江南丝竹旋律交相辉映,用音乐绘就了沪琼两地的文化脉络。

一段悠远空灵的黎族鼻箫声响起,老妇人摩挲木锭,投江骇浪与钻研纺车的记忆碎片在光影切换中闪现……日前,由海南省琼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舞台。这是琼剧历史上首次参评这一中国戏剧界的重要奖项,《黄道婆》也在其故乡上海与第二故乡海南之间,续写了跨越八百年的文明对话。


黄道婆是上海重要的历史人物,她从松江乌泥泾出发,在海南学习纺织技艺后重返故乡进行技术传播与改良。琼剧《黄道婆》便讲述了宋末元初,黄四娘漂泊崖州,拜黎族峒主为师苦学织锦,与木匠宋五哥携手创制二锭纺车,终使崖州布远销四海。此时童年挚友千里寻来,泣诉松江百姓衣不蔽体、织坊凋零,黄道婆决然辞别返回故土,重燃江南棉业之火的故事。


编剧陈艺天介绍,为了写好这个剧本,海南省琼剧院多次组织创作团队到崖州古城、崖州学宫、盛德堂、保平村、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等地采风,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汲取灵感,挖掘素材,历时近三年打磨,九易其稿,以确保作品能够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展现海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演出当天,帷幕初启,琼音低徊,鼓乐铿锵,松江风雨扑面而来,观众的思绪被缓缓引入宋末元初的历史时空。饰演“黄道婆”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川媚,从少女的清澈,到中年的执着,再至暮年的疯癫顿悟,以情绪递进与转腔技巧撑起全剧灵魂,尤其“怒海断魂”“纺车破茧”两幕,其唱腔由泣入刃,情动观众。


琼剧《黄道婆》演出剧照。演出方供图


“《黄道婆》不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种精神延续。”另一位编剧陈涣坦言,黄道婆并非被神化的英雄,而是一位在苦难中砥砺自我、在文化交汇中完成突围的真实女性。她将悲痛化为创造力,将恩情织入万民命运,体现出大国工匠精神、非遗保护使命与文化自信的时代交响。


导演王青也认为,整部剧如织锦般融合多元文化与美学表达,海浪、船屋、黎村、藤蔓等意象共构南国氛围。群舞设计取材五指山,音乐灵感采自万泉河,琼剧传统板腔、海南竹笛、叮咚琴等本土乐器与江南丝竹旋律交相辉映,用音乐绘就了沪琼两地的文化脉络。


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感叹,该剧不仅艺术地再现了黄道婆的生命历程与技术贡献,更深层地彰显了上海作为江南文化重镇、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琼剧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我们展示文化自信最亮丽的名片。此次参评白玉兰奖,就是要把这张名片郑重递送到中国戏剧的殿堂。无论是否获奖,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激励着我们的青年演员,让琼剧的星火不再局限于海岛的村落与庙堂,更要照亮上海的剧院,乃至世界的艺术之都。”


据悉,亮相上海后,9月16日《黄道婆》还将登台浙江温州大剧院,参演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9月19日,《黄道婆》上海艺海剧院专场演出则将作为本次巡演的压轴大戏,进一步拓宽琼剧在上海的传播边界。海南省琼剧院希望以“黄道婆文化回家”为核心脉络,形成“展演+交流+科普”全维度传播矩阵。


头图为琼剧《黄道婆》亮相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舞台。演出方供图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国际马文化周开启金秋盛宴,“...

王健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

舞剧《龟兹》将亮相第24届上海国...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