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文学迎来高光时刻!新晋诺奖匈牙利作家曾在中国旅居,中译本销量水涨船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10-11 18:44

摘要: 在崩塌的世界里,文学依然能以微光抵抗虚无。

瑞典学院近日公布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以“在末世恐惧中重申艺术力量”的文学创作获得殊荣。这位被誉为“末世诗人”的作家,也成为继2002年伊姆雷·科尔泰斯之后,第二位捧回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人。


从匈牙利荒原到中国书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的作品跨越语言、时代与审美边界——他让人相信,在崩塌的世界里,文学依然能以微光抵抗虚无。


同名电影《撒旦探戈》海报。图自网络


在末世恐惧中重申艺术的力量


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出生于1954年,出身于匈牙利东南部小镇久洛。他以超长句、密集意象、哲学反思与荒诞叙事著称。在他的小说中,人类社会仿佛行走在世界终末的阴影下,而语言是唯一抵御虚无的火种。


他的代表作《撒旦探戈》(1985)以匈牙利乡村集体农庄的衰败为背景,被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时长七小时的同名电影,被视为世界影史上最具实验性的文学影像之一。另一部代表作《反抗的忧郁》被改编为电影《鲸鱼马戏团》,展示了荒诞与秩序崩解的极限。1999年的《战争与战争》则延续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辨,被誉为“写尽孤独与混沌的圣经式小说”。


评论界常以“卡夫卡式的绝望、托马斯·伯恩哈德式的语言极限”来形容他的作品,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称他是“当代文学的末日大师”。他的小说不追求故事的顺畅,而像一种缓慢的哲学仪式——字句连绵、结构复杂,却始终保持令人震撼的美学力量。


拉斯洛在中国长城。图自网络


“末日大师”的东方情结


拉斯洛的创作与东方文化有着意外的关联。他曾数次来到中国旅行,对儒释道哲思与唐宋诗歌极为着迷。北京出版界人士回忆,他在中国街头向人询问“你读过杜甫吗?”“李白和杨贵妃是什么关系?”以此感受“语言之外的历史温度”。


拉斯洛在中国旅行了一个多月,走访近十座城市。探访过镇江金山寺、绍兴大善寺等地,寻找文化存续的证据,也与诗人西川、唐晓渡对话,探讨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他基于这段经历写作了《库伦的囚徒》《天下的毁灭与悲哀》两本书,后者尤其展现了拉斯洛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知识储备。


他也曾在日本居住,写下作品《Seiobo There Below》(中译《西王母下凡》),书中将佛像修复、京都古庙与西方美学并置,体现其跨文化的精神视野。


这种“东方凝视”使他的文学不止于中欧荒原的孤独,也触及更广阔的文明困境:在信仰、秩序与崩塌之间,艺术能否成为人类的最后避难所?正如瑞典学院评语所言,他“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文学创作,在末世般的恐惧之中重新确认了艺术的力量”。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撒旦探戈》。图自网络


中国市场迎来“拉斯洛时刻”


诺奖消息公布后,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的作品在中国引发热潮。书店、电商、豆瓣读书区与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位“神秘匈牙利作家”的讨论骤然增多。


在图书零售端,拉斯洛的作品几乎在获奖当晚就登上了各大平台首页。天猫译林出版社旗舰店推出的《撒旦探戈》特别宣传页以“2025诺奖得主代表作”为题,标价28.8元,显示“已售2000+”,预计30天内发货;上海书城小程序首页也设立了“2020–2025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畅销图书”专题。


社交平台上,安定书院主理人发布“书店反应清单”,调侃自己每年这一时刻前后的固定行为包括:加码采购残雪的书、在显眼的位置上摆上莫言的新书、仔细查看诺奖候选人并加码采购,今年直到奖项公布后追悔莫及:卖过,好不容易卖掉的。“还加码吗?”他开始犹豫不决,“到货之后读者可能都不记得名字了。”


无论如何,这仍是属于小众文学的“高光时刻”。拉斯洛的作品长期处于文学圈与影迷圈的交叉地带,读者群体精英但有限——他的长句写法与哲学性内容曾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诺贝尔奖的加持,使他从“学术派偶像”转为大众焦点。


除销售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学氛围的转变。评论界人士认为,拉斯洛的获奖象征着文学回归思想深度与语言实验的时代信号。在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下,一个以“长句”闻名、以“哲学荒原”为舞台的作家赢得诺贝尔奖,本身就是对文学耐心与信仰的肯定,他也或将成为读者重新思考阅读方式的契机。


头图为拉斯洛获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官方海报。图自网络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网球天王联手功夫巨星!大师赛超级...

致敬“被上帝吻过的嗓音”,纪念帕...

预计将拉动来沪文旅消费6-10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