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万张票1分钟售罄、单场观众超6万人,随着2025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创下上海体育场新的纪录,这个秋冬,申城演唱会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音乐流量也化作一把火,燃动着城市文旅消费活力。
每月20余场频次领跑全国
“银发族”也加入抢票大军
猫眼和大麦网上,长长的日程表与醒目的售罄标识道出上海演唱会市场的热辣滚烫:数量方面,9月至11月,上海以平均每月超20场演唱会的频次领跑全国;内容上,五月天、邓紫棋、谭咏麟等华语乐坛不同年代的明星都有场次安排,堪称“神仙打架”。单是11月,上海各大场馆里就有28场演唱会等待开场,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在10场左右。其中,萧敬腾、梁静茹、滨崎步等热门歌手的场次,距离演出还有一月有余,已经显示“缺货登记”。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全国演唱会市场更是以全方位火热的态势成为大众消费核心亮点:刀郎乌鲁木齐演唱会门票0.1秒售罄,50.2万人在线预约,最高票价被炒至5万元;鹿晗澳门演唱会1.9万张票引来90万人争抢,成功率仅2%;蔡琴、周传雄上海站演唱会溢价数倍依然一票难求。
2025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尽管在假期之后,但当大麦网开票后,还是有300多万人在线抢票,450-2380元不等的数万张看台票和内场票1分钟内秒光,甚至看不到舞台只能感受现场氛围的控台后大屏区票也十分抢手。场馆方透露,10月9日至11日,单场6万人的数据直接刷新了上海体育场演唱会单场观众人数最高的纪录。三场累计突破18万人的成绩,更是让周杰伦成为了上海体育场举办演唱会史上人数最多的歌手。
上海秋冬演唱会市场迎来大爆发,多位歌手将陆续开唱。官方海报截图
这样的火爆场面并非个例。今年初,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中国巡回演唱会亮相申城,短短两天,超3万名观众涌入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截至开唱前,大麦网上该场演出的“想看”人数累计超过66万。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观众主力军来自60后、70后,许多都是刚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的“银发族”。由于他们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该群体往往有着较强的消费实力和消费意愿,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更加重视生活的丰富性和愉悦性,追求精神满足。因此,当下中老年对文娱需求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这也是推动演唱会市场愈加火热的原因之一。
“一张票根”连接丰富业态
从短暂赋能转向长效助推
那么,一场演唱会究竟能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呢?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达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大型演唱会覆盖30个省份、180座城市,跨城观演率超过60%,由此衍生的综合消费总量突破2000亿元。可见,演唱会一张票根带来的“粉丝经济”正慢慢跳出“短期热度依赖”的局限,从门票销售的“一次性赋能”,逐渐转向对城市文旅的长期长效助推。
比如今年8月份,时代少年团在上海的4场演唱会,吸引了30余万观演人群与场外粉丝,为徐家汇商圈带来显著的客流增长与消费热潮。据徐汇区文旅局数据,演唱会期间,环上海体育场周边及地铁沿线酒店出租率高达95%,总营收环比增长70%。8月20日至21日,徐家汇商圈累计客流量达90万人次,总营收突破6100万元。
“乐游上海 寻找周同学”系列活动海报。主办方供图
“巨星”的能量更甚。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周杰伦在上海举办为期四天的演唱会,带动门票收入达2亿元,直接带动城市餐饮、住宿、购物、旅游消费达32亿元。今年的演唱会开始前一个月,久事文传又携手巨星传奇联合打造了“乐游上海 寻找周同学”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一场演唱会激活一座城”的经济模型:以音乐演出为契机,串联申城文旅地标打卡、商业快闪消费,同时联动国际体育赛事,为各地观众构建了深度探索上海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如此一来,不仅延长了观众在沪停留时间,也激活了多元消费潜力。通过“一张票根”连接丰富业态,既提升了演唱会的综合附加值,也让“粉丝经济”与文旅推介实现双向赋能,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头图为2025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现场。官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