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上昆“五班三代”,奏响“雅乐正音”,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5-10-17 22:38

摘要: 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本届艺术节拉开序幕。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0月17日晚开幕。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隆重上演。该作品汇聚上昆“五班三代”的力量,通过活化故宫文物与古籍,融汇江南与海派艺术,为六百年的昆曲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本届艺术节拉开序幕。


故宫博物院则组建了强大的文博顾问团队,为剧目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上海昆剧团更发挥“五班三代”人才优势,由梅花奖得主吴双、黎安、罗晨雪等领衔主演,余彬、胡刚、张前仓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青年演员张艺严、钱瑜婷、马填钦等在武戏中勇挑大梁,阵容堪称豪华。


《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索引典籍旧章,呈现匠心华彩


本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是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历经五载深度合作的结晶。特邀导演田沁鑫担任总导演,编剧罗周执笔整理改编,并汇聚了张铭荣、谷好好、张静娴、李小平等多位昆剧艺术名家担任艺术指导,更由周雪华、刘科栋、谭华、陈顾方、赵艳等舞台艺术各领域的杰出艺术家联袂打造。


创作团队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万余册清宫戏本中,撷取以“中秋”与“重阳”节令为主题的华彩篇章,精心遴选并创排了《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剧目。这些剧目或源自清代宫廷节令承应戏,或出自宫廷常演传奇戏本,生动体现了传统节令与戏曲艺术的紧密联系,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


《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本次演出在剧目内容上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提升。其中,《江州送酒》首次于昆曲舞台塑造陶渊明形象,改编巧妙,令戏剧性与喜剧性增强;《中秋奏凯》文武兼备,场面热烈,展现家国情怀;《长生殿·重圆》则更为完整地铺陈月殿重逢的华美画卷,细腻刻画人物内心,并完整保留了核心旋律《霓裳羽衣》及经典大场面“羽衣三叠”。


在音乐呈现上,乐队进行了扩编,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与磅礴气势,既严格遵循昆曲曲牌格律,又在《江州送酒》《中秋奏凯》无原始曲谱的情况下,唱腔作曲根据词意和四声腔格规律进行谱曲式作曲,并对《长生殿·重圆》经典唱段予以守正创新。舞美设计灵感汲取故宫畅音阁神韵,融合传统殿阁元素与现代视觉技术,营造出既古典庄重又富有当代审美意趣的舞台空间。


《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赓续中华文脉,艺术节华章绽放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展台。开幕式演出《太和正音》正是这一使命的生动体现。它不仅让故宫典籍中的戏本重归舞台,让珍贵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探索了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达与传播新路径。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太和正音》这部作品凝聚了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无数艺术家的心血,是立足传统、面向当代书写的‘中国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节这个国际演艺的‘大码头’和‘检阅场’,接受广大观众与市场的检验,展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据悉,本届艺术节的中国剧目异彩纷呈,展现出中国文艺新气象。除《太和正音》外,舞剧《龟兹》、音乐会《诗的中国》等作品也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此外,一批作品围绕重大历史节点与现实生活展开,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杂剧《伪装者》,以及聚焦现实生活的评弹《菜肉馄饨》、芭蕾舞剧《百合花》、话剧《主角》等,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民视角,讲述真实可感、引发共鸣的时代篇章。


头图为《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购书、看展、读建筑,“淘书乐”3...

2025环崇明岛女子公路世巡赛开...

视觉 | 高温与网球交织热浪,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