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身体、“缺席”的舞伴、仍在场的青春,在舞台上回响,11月7日-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皮娜·鲍什1978重现《交际场:回响1978》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迎来亚洲首演,也是中国唯一一站。
作为皮娜·鲍什1978经典的重现之作,作品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英国萨德勒之井剧院等国际伙伴共同推动诞生,并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承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艺术节始终致力于通过深度国际合作,将世界级重磅作品率先引入亚洲舞台,让艺术成为跨越边界的对话之源。”
《交际场:回响1978》剧照。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供图
半个世纪,鲍什与《交际场》走过漫长岁月
作为20世纪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舞蹈家、编舞家之一,皮娜·鲍什创作了40多部作品,通过既优美又触及灵魂、极其复杂又常显素朴的动作,探讨人类生存的宏大主题。《交际场》不仅是中后期皮娜风格最初的源起,同时始终是舞团保留剧目中的中坚力量,持续在世界各地上演长达近半个世纪。自1978 年首演以来,《交际场》衍生出1978年首版、青春版、老年版等多个版本,映射不同的时代与身体状态。
1978年,由皮娜·鲍什编舞并导演,20位乌珀塔尔皮娜·鲍什舞蹈剧场舞者共同演绎的《交际场》首演。一位女子独自站在舞台上,目光低垂,郁郁不乐。男人们走上前,一个接着一个,轻轻抚摸她的肩膀,捏她的鼻子,梳理她的头发,揉搓她的腿和腹部。渐渐地,这些动作的无情地重复着,积累出一种新的情绪……《交际场》以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流行歌曲、爵士乐和探戈贯穿始终,情绪上的旋律与结构上的节奏在极简重复的动作中不断堆叠、建筑出一片开放之地。
《交际场》创排期间,鲍什就曾设想,当这群舞者步入老年,他们会如何演绎这部作品?
2000年,皮娜·鲍什邀请25位年龄65岁以上普通人来重新演绎《交际场》。作品焦点从年轻的、专业的身体转向了历经岁月沉淀的身体。由两位首版舞者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和贝妮迪黛·比莉特担任复排与排练总监。
2008年,就在鲍什离世的前一年,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召集了14岁以上的青少年来排演《交际场》,纪录片《青春交际场》呈现了排演全过程。首版的严肃主题因此转化为一种生动、有趣的青春体验。
2025年,距离《交际场》首演的1978年过去了47年,首版舞者们已然步入老年。舞者梅丽尔·坦卡德再次回忆起鲍什最初的设想,1978复现版由此而来,“我观看了档案库里一些早期的影像资料,震惊于当年的朴素、真诚,它看起来极具现代感,很生动,很人性。我想,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影像,只保留几位原版表演者,利用剪辑与灯光技巧,与这些影像共同完成作品。”
《交际场:回响1978》剧照。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供图
再度集结!九位首版舞者将回归最初角色
坦卡德给四散各地的老同事打电话,询问谁愿意并且有体力完成这个项目,“我看了大约20盘《交际场》录像带。着迷于作品的清晰、简洁,也着迷于我们曾经拥有的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那些影像实际让今天衰老的我们重新获得了活力。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精神被自己年轻的形象具象化,令人惊叹。”
《交际场:回响1978》依然以鲍什首版编舞为基础,坦卡德身兼导演与演员两职,曾复排老年版和青春版的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和贝妮迪黛·比莉特作为共创者加入其中。
舞者安·玛汀表示,“再次与老同事们在一起,是一种巨大的、强大的情感联结。排练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年龄而再也做不了的事而放声大笑。回到47年前我所处的这个角色,感觉很奇怪,因为我已经改变了,又没有改变。有趣的是,我感到更松弛了。”舞者阿瑟·罗森菲尔德则说,“47年后,你听到音乐,它就在你的身体里。你还记得它,仍然知道它。在视频画面中看到自己,你会想,这怎么可能?你知道那是你,但又不是你,而是另一个人。”
九位首版舞者回归最初的角色,与自己的青春影像共舞。当九位老者在舞台上踱步,就座于排列的木椅上时,那些曾经被舞团其他成员填满的椅子空着。舞者与年轻时的自己共时表演的精准度令人着迷。在《交际场:回响1978》,坦卡德巧妙地将原版的三个小时缩短了50分钟,不追求令人喘不过气的动作,更在意停顿下来。
梅丽尔·坦卡德自1999年起一直在教授《交际场》,教给青少年、巴黎歌剧院的舞者,还有自己舞团里的舞者,“这是一部伴随我一生的作品。但再次站在舞台上表演它,又是另一回事。
“有些日子我感觉自己100岁了,而另一些日子,我又觉得,我又变可爱了,就像个十几岁的姑娘。”她说,“当我看到他们坐在那里,一个人一生的全部,一段完整的人生在那里。鲍什只是以我们原本的样子看待人类。”
头图为《交际场:回响1978》剧照。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