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中国》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用民族乐器打造一座声音博物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5-11-13 12:28

摘要: 我们试图用民族乐器构建一座声音的博物馆。

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要参演剧目,11月12日至13日,上海民族乐团年度大型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接连奏响。指挥家汤沐海、姚申申分别执棒,上海民族乐团以全编制大型乐队,携手苏州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逾300位艺术家同台献艺,用民族乐器构建了一场贯通古今的“诗乐对话”,赢得观众热烈回响。


音乐会以“诗”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远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与精神。如文学顾问骆玉明教授所阐释,“诗卷绵延,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智慧与风骨,映照中华文明在融合、生成与更新中生生不息的壮阔图景。” 本场演出便由此立意,将六个音乐篇章构建为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引领观众体悟文明进程中的“浪漫与坚韧”。


开篇《万物生息》,音乐从《诗经》的“天命玄鸟”与“七月流火”中汲取灵感,再现了先民在农耕文明中“与天地立约”的敬畏之心。第二篇章《江河滔滔》以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与乐队共同构筑出磅礴气象,呼应着从“牧野洋洋”至“与子同袍”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华夏文明如何将一次次内外交融转化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篇章《朝日流霞》是一场器乐与人声的精致协奏,琵琶的清脆、笛子的悠扬、箜篌的空灵、人声的苍茫和打击乐的节奏交相辉映,尽展文明在积蓄力量后“向世界舒展”的自信姿态。


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第四篇章《空山月明》则转为室内乐重奏的静谧氛围,尺八的幽玄、古筝的清澈、阮的醇厚在精巧编排中相得益彰,精准捕捉了中国诗学中“采菊东篱下”、“行到水穷处”的“禅意”瞬间。随后的第五篇章《风骨铮鸣》在唢呐和乐队的激烈竞奏中,将民族精神里的刚毅与赤诚推向极致。《星河共潮》作为终曲,再次集结宏大编制,彰显“青春中国,山河不老”的现代自信。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透露,“我们试图用民族乐器构建一座声音的博物馆,让《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唐诗的豪迈、宋词的清雅在当代舞台上对话。音乐不只是演绎诗歌,更是在重构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天人观、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本就有着诗的音律。”


据悉,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会的创作匠心,演出前,乐团还把公益活动“海上乐谈”搬到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大堂,《诗的中国》主创团队和主要演奏家齐聚一堂,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学、历史、音乐与视觉的深度对谈,也共同揭开了这场视听盛宴背后的艺术构想。


头图为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匠心|海派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再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上...

首度深入聚焦花豹、鬣狗、杂色狼与...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