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十五届全运会游泳赛事迎来两项蛙泳赛事的焦点比赛,上海选手覃海洋以稳定发挥斩获男子200米蛙泳金牌。另一名上海选手唐钱婷在女子200米蛙泳中虽未站上最高领奖台,但凭借突破性表现赢得全场认可。赛后,无论摘金与否,两位选手都带着从容的笑容接受采访,用豁达与成长诠释了“体育不止胜负”的深层内涵。
覃海洋:100分的满足,藏着“小满”智慧
“三场蛙泳决赛,我给自己打100分。”夺冠后的覃海洋面对上海媒体的提问,语气平静而坚定。这份满分评价,是对自身拼搏的肯定,更是对过程的珍视。
作为赛场老将,他此次全运会之旅略有波折,100米蛙泳和队友郑英昊包揽金银,50米蛙泳因犯规被取消成绩,200米蛙展现出强大综合实力,在此前进行的预赛和半决赛中均排名第一,决赛始终领先,最终以2分07秒69的成绩夺得冠军。
覃海洋比赛中。新华社图
巴黎奥运会上,覃海洋在个人单项曾遭遇挫折。但在巴黎奥运会之后,他很快调整了过来。赛后,当被记者问及巴黎之后已经拿到多少枚金牌时,他没有丝毫迟疑,“25块了,这个成绩完全没想到,其实每一场比赛都是硬仗,离不开自己的坚持,更离不开团队的全力支持。”
但在他心中,金牌并非唯一追求。“相比是否拿金,我更看重每场比赛在成绩、心态甚至生活各方面的进步。”他说,竞技体育的魅力不在于永远站在顶峰,而在于持续成长的过程。
覃海洋展示金牌。新华社图
面对越来越多10后等后起之秀的冲击,覃海洋没有丝毫焦虑。“他们的出现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能让整个项目的水平不断提升。”从当年的“挑战者”到如今被年轻选手视作目标的“领跑者”,他认为适应这种转变的关键,是“更强大的心理和更成熟的心态”,坦然接受国内外所有选手的挑战。
被问及状态是否“刚好够用”时,覃海洋笑着回应:“人生小满胜万全。不奢求每次都达到最佳状态,但会尽力把状态调整到最好。”这份不贪满、重务实的智慧,让这位金牌得主更显从容。
唐钱婷:放下包袱,爱上曾“抗拒”的200米
与覃海洋的摘金不同,唐钱婷在女子200米蛙泳决赛中虽未夺冠,却实现了一场属于自己的“胜利”——克服了对这个项目多年的抵触心理。
“以前我特别怕游200米,一到150米就浑身僵硬,最后50米根本游不回来,有时候到终点都满脸泪水。”唐钱婷坦言,200米对技术、战术和体力分配的要求,与自己擅长的100米截然不同,长期以来都是她的“心病”。但这一次,她站上出发台时,心里没有纠结结果,只剩享受比赛的纯粹。
“今天我能坦然站在这里,就已经成功了。”在此前进行的预赛和半决赛中,唐钱婷排名第二进入决赛。决赛中,唐钱婷以2分24秒60的成绩为上海队再拿下一枚银牌。她说,从预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自己的心态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甚至“有点爱上200米了”。在她看来,这种心态上的成长,远比一块奖牌更重要。
唐钱婷比赛中。新华社图
赛场之上,新生代的崛起让竞争愈发激烈。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后生可畏”时,唐钱婷由衷为年轻选手喝彩:“那个2010年出生的小姑娘(‘小孩姐’)进步太快了,训练能力、有氧水平都特别棒,这个冠军属于她,我真心祝福她,未来的200米项目就靠她们了。”从曾经追逐前辈的“挑战者”,到如今为后辈鼓掌的“过来人”,她的豁达与包容,尽显体育人的格局。
对于接下来的50米项目,唐钱婷也已调整好心态:“不用想太多战术,闭着眼睛冲就好。”这份轻松,正是源于对自我的接纳与对运动本身的热爱。
覃海洋的“小满”智慧,唐钱婷的自我突破,都印证着:竞技体育的真谛,不仅在于超越对手,更在于超越自我;赛场的荣光,不仅闪耀在领奖台上,更镌刻在每一次从容面对胜负的笑容里。这份豁达与成长,正是体育精神最动人的模样。
头图为唐钱婷(左)祝贺两位年轻运动员。新华社图
(劳动报特派记者 发自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