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宝辣酱是本帮菜中的明星
本帮菜里有一道八宝辣酱,回望一下本帮菜的成长史,就会发现在川沙三林塘大师傅抄小苏州作业之前,已经在烧八宝辣酱了。只不过那会的八宝辣酱是用大锅烧的,烧好后装在钵斗里或木盆里,客人来了,点一盆,厨师再小锅回烧,起锅后在顶上撒一撮葱花:“张老板你的八宝辣酱!”盆子堆得尖尖的,红油汪了一圈,咸中带甜,辣味温柔,蛮配对上海人的胃口。以前的上海人是吃不来辣的,本帮菜里唯一用到辣伙酱的就是八宝辣酱。
八宝辣酱是下饭菜,吃了肉丁还有笋丁,吃了鸡肫还有猪肚,丰富多彩,好运连连。
据业内人士说,将八宝辣酱修炼成一道名菜的,是一家春的金阿毛。一家春的资格与德兴馆可有一拼,经济小菜做得兢兢业业。八宝辣酱也是他家拿手菜,精选食材,先煸后烧:肉丁、鸡丁、笋丁、肚丁、鸡肫、开洋、花生米、白果、板栗……有九样了是吧?对的,开洋是作为调味品介入的,事先加黄酒、白糖蒸软,入锅后才能华丽丽地提升这道菜的风味。现在有些饭店为节省成本,免开洋,成菜看上去仍然很美,外行不懂,盲目叫好,实际上差了一口气。
我有一个观点:八宝辣酱加不加开洋,是区别饭店菜和家常菜的关键一项。上海弄堂人家似乎都会烧八宝辣酱,色泽、味道各有千秋,但投料总是往下走,鸡肫(生煸)、猪肚(预熟)、白果(预熟)等耗材不多,弄起来倒蛮麻烦的,算了,就以毛豆、茭白、豆腐干、青椒、蘑菇、土豆等滥竽充数,哪怕火候过老,以至青椒发黄,蘑菇发黑,毛豆开豁,只要辣伙酱和甜面酱到位,青葱一撒,红油一汪,一家人照样吃得眉开眼笑,可送饭,可佐酒,可做面浇头。工厂、学校、机关的大食堂也会隔三岔五地做一大盘辣酱,食材如果凑不齐的话,就只好怯怯地称作“炒酱”。
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八宝辣酱才由上海老饭店定了基调,进入本帮菜经典名菜序列。定基调的一招,就是在辣酱装盆后,另外起锅滑炒50克虾仁“盖帽”,看上去有白雪盖朱山之妙。这也是给上海人面子啊。
上海人设饭局,若是上了八宝辣酱,说明他请的是至亲好友,省了银子,不失面子。因为这种菜可吃可不吃,沾沾筷头,摆摆样子,吃剩有余的话还可以打包,第二天下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