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处暑,紧跟立秋之后的处暑在一众节气中似乎并不算“起眼”,这一时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又有哪些变化需要注意?先看看古人怎么说。
节气背后
蕴藏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对处暑的自然现象有着“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的概括,意思是这一时节,老鹰感受到了气候的变化,开始外出捕食鸟类,但是他们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吃掉猎物,而是会先摆在面前再慢慢享用,就好似在陈列祭祀,古人认为这是“义举”。处暑时世间万物开始凋零,但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已经成熟,到了丰收的时候,田间又开始了农忙。
对于身处城市的我们,古人总结出的物候现象离生活较远,那这些还有了解的意义吗?二十四节气与之相应的物候特点,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鹰”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惊蛰时的鹰化为鸠、小暑时的鹰始鸷、处暑时的鹰乃祭鸟,古人对鹰的喜爱可见一斑。而这一点在其他方面也能找到印证,比如《列子·黄帝》就有“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羆、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的描述,说明在上古时代,鹰作为猛禽被人们画为图腾以壮军威。同时,古人还发现鹰是不对正在孵化或哺育幼鸟的禽鸟出手的“义禽”,因而对其十分推崇。
高温不减
宜吃鸭肉降火
处暑的“处”字代表终结、终止,意思是说暑气会在此时消散,暑热也会就此褪去,今年的处暑也恰恰在出伏之后。但随着上海近日发布黄色高温预警,大家对降温的期盼落了空,有人就会问了,这为什么和节气里说的不一样?因为早在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名就已被记录于《逸周书》,当时中华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因此节气也是以中原地区的物候为基础制定的。故而,并不能完全套用在上海的天气上。即使到了处暑时节,上海仍处于高温之中,民间甚至流传着“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闷热的天气之下,人的食欲也会受到影响,此时更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所谓“处暑食鸭,火气全消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鸭的吃法就看各自的喜好了,买一只香喷喷的烤鸭,又或是熬一锅扁尖笋老鸭汤;来一份椒盐鸭架,又或者炒一盘啤酒鸭……你会喜欢哪种吃法呢?
饮一杯茗茶
清火消热
说完了吃,接下来就到怎么喝了。过去,人们在处暑时,会先去药店开具处方,随后在家中煎药茶饮用,认为“吃苦有利于清火消热”。虽然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处暑饮苦茶的说法已不再流行,但在闷热的天气中,喝上一杯茶解热消暑仍是不错的选择,这里也为大家推荐几款茶:
乌龙茶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润喉、生津滋阴的功效;
秋菊参氏茶使用西洋参、杭白菊、黄芪以及少许绿茶,放在一起用热水闷泡而成,可以起到益气养肝、滋阴补肾的功效。与乌龙茶功效相似,这一杯茶也可以润肺去燥;
野菊花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可以起到消炎作用,并达到一定平肝泻火的效果,适合夏季饮用。但是存在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这种茶,否则可能加重症状。
赏一池睡莲
享片刻惬意
时至8月底,到各大公园赏“莲”深受喜爱鲜花与摄影的人们追捧,有的人谈及“莲”来头头是道,也有人望着满池的“莲花”不禁生问:“这些到底是荷花还是莲花,睡莲就是莲花吗?”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错,莲花就是荷花,他为了避免“莲”字重复出现,因此在诗中使用了两种称呼。荷花其实是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植物的通称,他们也被称作“芙蓉”“芙蕖”等。
但是,睡莲与莲花就并非一家人了。据了解,要区分这两者也很简单,一是看形态,拥有长长叶柄,高出水面、亭亭玉立的就是莲花,反之贴近水面的则是睡莲;二是看叶片,有三角形缺口的是睡莲,宛若倒过来的伞面的即是荷花。
处暑时节,荷花已经渐渐凋零,但睡莲正是观赏的好时候。辰山植物园、古猗园、大宁公园、曲阳公园、静安公园等都拥有睡莲观赏点,大家可以前往打卡。睡莲的习性不同,开放时间也会有差异,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来说清晨8点~9点是观赏睡莲最好的时候,睡莲品种不同,所属寒、热带的差异会对他们的开放时间产生影响,大家在出行前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各大公园的种植情况,以免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