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计划于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并将工作重心转向对城乡地区相对贫困的测量。
近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公共政策的实施极少能实现双赢,但中国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决策或有可能成为奇迹。
相对贫困成为关注重点
所谓相对贫困,是指无力主动承担社会参与的费用、无法从大多数人认为理当参与的活动和经历中受益的生活状况。依惯例,相对贫困的认定标准是以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乘以40%、50%或60%。
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标准以2011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为基准,低于此收入认定为贫困。尽管一直以来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是消除绝对贫困,但实际落实的政策已开始转向解决与地方生活水平相关的相对贫困。
1981-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综合考虑农村和城镇地区,中国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均实现下降。其中,相对贫困大幅降低,从85.2%缩减至41%,而同时段发展中国家所占的全球比率几乎没有变动。
多项举措并行展现成效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正向统筹测量城乡相对贫困迈进,这是中国经济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体现。
首先是社会保障的纵向覆盖,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一点是确保应急收入补助水平符合最低社会救助标准,以此维持社会保障生态系统的运行,确保相对贫困水平停留在最低标准、保险待遇产生的额外收入与缴费水平相匹配,同时避免就业不利因素。
其次则是社会保障的横向覆盖,对与疾病、生育、工伤、配偶或看护人死亡、丧葬费、伤残、失业和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有关的法规条例进行完善。
报告指出,中国这种多项政策并施的做法符合国际劳工组织“全民社会保障”的理念,包括以社会连带实现收入再分配,综合采取措施提供社会保障,确保公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决策或造就“中国奇迹”
报告认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极少能实现双赢,但中国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决策或有可能成为奇迹。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经济成就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在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准则,引领世界减贫的地位。
中国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决策标志着一种新型减贫战略的出现,它以多种形式的贫困测量方法为基础,需要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预防贫困并帮助最弱势群体不掉入新贫困线以下。它设立覆盖全民的统一贫困线,通过推动消费导向型经济的增长保护中国不受全球经济形势的破坏影响,从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