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两会上,35岁就业门槛成为热门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蒋胜男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她说,35岁是一个人做事业最好的黄金年华,也正处在一个艰难的人生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很多35岁以上者在二次就业时遇到年龄歧视。不应该有这种歧视。最重要的是看人的能力和认真工作的态度。
当前,年龄歧视在职场已经成为普遍的潜规则了吗?究竟35岁是不是员工那道不可逾越的年龄之“坎”?
“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的不断出现,年龄不应是人才入职的门槛。”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和岗位上,只会是“越老越香”。
在汪怿看来,“35岁”是一个“假名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缺乏界定的理由。无论从体力还是脑力,都无法有权威数据来证明,35岁以上的员工就不适合,或者35岁以下的员工就合适。”
当然,汪怿指出,作为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从实际来看,例如前台、客服及部分一线基础岗位,确实更适合年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招聘都是年龄限制一刀切。”
汪怿表示,包括技术岗位、专业服务岗位等,35岁正是职业的“黄金期”,因此企业招聘应该更注重这个年龄段的人才,有效地推动其能力发挥,激发其内在活力,持续挖掘其潜力。
“如果HR一律是35岁以上不要,那么只能说对本身职业和行业缺乏研究。”汪怿如此说道。
汪怿着重指出,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的不断出现,职业年龄要求正在逐渐模糊,年龄不应该是入职的门槛,是否拥有上岗的能力才是关键。其实,之所以会产生“35岁职业危机”,也是因为不少职场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及时更新自我,从而担心被“后浪”所取代。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职场上也适用。”汪怿表示,虽然在各个年龄段都会遇到职场瓶颈期,但对于中年来说,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不是“一劳永逸”,这样就会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会巩固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