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论坛|我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仅为12分钟,须改变劳动教育疲软无力现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1-04-11 16:57

摘要: 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

当前,由于疫情和奢靡之风影响,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消极劳动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很大。从就业群体来看,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和电竞等新业态逐渐取代传统销售模式,很多人幻想着一夜暴富,不甘于辛勤劳动慢慢积累而实现致富。究其原因,这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便利化进一步提升有一定关系。正如国内学者刘宏森教授所言:“资源富集弱化劳动动力,技术进步改变劳动形态,理念错位淡化劳动意识,社会氛围错乱劳动价值。”


那么,如何通过推动改革改变劳动教育疲软无力现象呢?


首先,要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的内涵建设,彻底改变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劳动教育过去没有统一的系统的硬性要求,导致各学校做法不一,随意性很大,内容过于单一,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有的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劳动教育作为课程需要提升到必修课层次,课时学分和考核标准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修学劳动课的可以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角度作为学生思想品德、优秀评选和入党入团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直接反映了该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应该与实践实训和专业实习具有同等的工作量和难度要求。


其次,要让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上述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的场域搬到了现场,增强了互动性和体验性,体现了主体性和实践性,究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变固定课堂为“行走的课堂”,如果将劳动体验融入其中,不仅会使课程育人、课堂育人有滋有味,还会有起有伏,有声有色,这是对传统教学的革命性变革,符合当今世界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潮流,也符合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第三,要树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失败教育的理念。没有劳动的教育培养的必然是自私的和缺乏爱心的学生,修身齐家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了。缺乏劳动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缺乏劳动观念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好逸恶劳,嫌贫爱富的价值观,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不尊重,不体恤父母的艰辛、生活的甘苦,缺乏感恩,容易患小皇帝小公主病,老儿童巨婴等身心疾病;当前,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这和缺乏劳动习惯有关。即使学生成绩再好也是高分低能,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差,遇事容易退缩,遇到挫败容易想不开;进入社会后,一个不愿意劳动的人总会希望别人多干一点自己少干一点,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私,缺乏责任担当,这种人在哪里都不受欢迎。


第四,劳动教育做的好的学校又是什么样的呢?在美国,有一所两年制大学,深泉学院,该校以“劳动,学术,自治”为校训。该校规定,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生平均每周要在校内农场劳动20-40个小时。学校有约200头牛,以及马、羊、猪、鸡等动物,绿洲上种有蔬菜,学生们必须和校工一起在牧场放牛、耕种、做饭。结果是,该校十年内,有16%的毕业生转学到哈佛大学,13%转学到芝加哥大学,7%转学到耶鲁大学,7%转学到布朗大学,其他学生大部分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加州伯克利、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并有约二分之一的深泉毕业生会最终取得博士学位。仅从劳动教育这里,就可以看到中西教育的巨大差距。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仅为12分钟,大中学生劳动时间更短。相比之下,其他部分国家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而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要贯穿大中小整个教育时段,融入各个育人手段、环节和过程,不可或缺。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志强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专家观点|劳动力不足怎么办?缩短...

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

关注 | 超1300个!最新职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