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从业群体心中之“痛”怎么破?市政协常委黄红:呼吁建立从业标准,尽快补齐劳动保障法律短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1-04-28 16:09

摘要: 尽快推动完善相应的服务保障政策,精准做好就业渠道、技能培训、劳动安全、职业伤害保障等相关工作。

灵活就业群体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百姓生活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然而,长期以来,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缺失,成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中之“痛”。


4月28日,在市政协十三届二十七次常委会上,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以《尽快建立完善灵活就业群体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五型经济发展的建议》为题,呼吁多方发力,尽快推动完善相应的服务保障政策,精准做好就业渠道、技能培训、劳动安全、职业伤害保障等相关工作。


新生力量权益保障存软肋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全国新业态从业人员8400万,其中在平台企业就业约631万。大量物流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网约司机、货车驾驶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群体大量涌现,成为城市职工队伍新生力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


不过,黄红指出,目前该群体服务保障还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劳务关系不明确,法律救济渠道不畅。


新业态从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打破了原有的固定岗位稳定关系,据统计,约30%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其中,网约送餐员接近半数。由于他们与平台、代理商之间没有明确劳务关系,因此发生劳动纠纷后,难以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渠道维权。


其次,安全基础薄弱,职业风险较高。


以网络送餐员为例,据本市交警部门统计,2020年,本市发生涉及快递外卖行业各类道路交通事故472起,造成8人死亡(其中外卖快递人员6人),380人受伤。现有的安全生产监管法规较难对以民事合作等方式为主的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规范。快递外卖骑手仅有的简单岗前培训中也只有少量安全生产内容,且劳防用品须自费选购。


此外,送餐平台信息化算法在遇到恶劣天气、交通拥堵等意外情况时,已确定的送餐时间缺乏灵活性,客观导致送餐员采取超速、闯红灯等危险行为。


不仅如此,社保覆盖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据调查,半数以上新业态从业人员没有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其中网约送餐员和家政服务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比例不到20%,当前平台经济劳资关系属于“弱从属、弱保障”,如美团平台统一为当日送餐的骑手自动购买意外险,保费4.5元/天,费用由送餐员承担,死亡最高理赔约40万元,与工伤保险差距较大。


亟需补齐法律短板


如何才能让申城新业态从业人员“开开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在黄红看来,亟需补齐灵活就业者劳动保障的法律短板。


目前,以传统劳动标准衡量,大部分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劳动难以用现行的劳务关系标准界定,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确实存在劳动关系,但由于无明确的劳务关系,就无法用现行法律维权手段救济。


为此,黄红提出建议,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对新就业群体予以基本的服务保障。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规范不同就业形态的从业标准,对新就业形态和非标准劳动的法律法规进行界定;要增加有效手段促进企业履行责任,在保障用工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明确企业、职工双方权利和义务;要尽快研究出台分类认定和托底政策管理,逐步完善职业保障、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相关制度,切实做好灵活就业职工的服务保障。


加大检查畅通诉求


此外,黄红呼吁,要加强对重点领域用工规范的日常检查和指导力度。


建议通过开展联合监督检查,规范灵活就业等用工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投入和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监督举报制度、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引导企业关注经济利润和关注安全管理同步。


同时,持续关注和畅通灵活就业群体诉求。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台企业的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定期发布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服务、保障等情况,及时依据需求动态,做好预期引导。


建议从整体安全观角度出发,高度重视解决灵活就业群体权益维护,高度防范劳动关系纠纷向影响社会稳定转化,依托行业性、区域性工会,动员社会各界扩大对平台型企业、小微企业、自主就业等灵活就业群体的有效覆盖和关心关爱。

摄 影:唐风立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每日驾驶近8小时,年收入持续下降...

普陀启动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

最缺营销员、餐厅服务员,第一季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