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从政府组织评定转变为市场主体自主评价,以企业、社会组织为评价载体,实行“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
近日,上海市人社部门公布了本市已备案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及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共有16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和90家企业入选。
自1994年起,我国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高低是由政府或所属机构来评,有效地推动了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进步,但灵活性稍显不足。从2019年开始,上海试点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从“鉴定”转为“认定”,逐步赋予了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多自主权。
高技能劳动者是推动上海新发展、做强做优“五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正是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为此,今年市政协举行的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就在大会发言中呼吁,有关部门要通过确权、赋能,为劳动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不过,黄红指出,目前随着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平台经济等应时而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即使是传统产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加入衍生出新工种、新门类。例如,国家已发布了“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门类,线上学习需求也催生了大量“在线学习服务师”,然而这些目前都还没有技能认定标准。
其次,标准有滞后也是目前制约认定的重要因素。黄红表示,一些企业反映,已有的认定标准有些与职业(工种)实际发展变化不相适应,认定标准跟不上行业的整体发展,例如“港口桥吊工”已由手动控制变为远程电脑操作,但认定标准尚未更新。
为此,黄红建议,各方要对标“五型经济”,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通过“确权”、“赋能”等形式,鼓励并推动行业协会,领军型、标杆型的头部企业等牵头组织,并联合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劳动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特别要注重对新兴领域及跨界交叉业态的职业认定工作,人社、工会等部门要通过技能培训、劳动竞赛等举措大力推进。
同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机构参与认定工作;对承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开发新行业技能认定标准体系的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加强监管,建立定期绩效评估审核机制,对评估结果优秀的机构予以一定奖励,建议细化卓越制造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供给细则;对通过等级认定特别是获得高技能等级的个体,认定结果可以作为提升待遇、享受支持政策的依据。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已经将经人社部门备案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或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规定组织实施的经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项目纳入补贴项目范围,最高可达到350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