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作为国内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城市,如何破解“用工荒”,以及高技能工人结构性的不足?劳动报记者了解到,在不久前上海市总工会会同多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中,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末,上海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实施技能提升行动。高质量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
《方案》指出,实施职业教育行动。促进产教融合,围绕上海重点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30个左右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等。结合产业需求,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成50个高职一流专业、90个中本贯通专业、250个中高贯通专业等。推动继续教育,探索实践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技能评价证书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学习成果的上海职工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上海特色“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等。建立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或者“订单班”。
实施建功立业行动。通过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深化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发挥工作室作用。开展“上海市技术能手”评选、“上海工匠”选树等活动,鼓励开展各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工作。
《方案》明确,继续推进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
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大激励引导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推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工作年限等要素的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