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用工荒⑤| 汪怿:企业必须把工人当“人才”培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1-09-03 11:21

摘要: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制造业从业人数降低,早不是“偶发”现象,可谓是长期存在。

“制造业招工难并非是上海独有,甚至不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现象,而是全国各省市都遭遇的普遍现象。”汪怿向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制造业缺人不会是一种“阵痛”,而可能是“长痛”。对于企业而言,想要从中摆脱,最重要的还是更重视“人”。


制造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


2020年发布的上海市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本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9605个,比2013年末下降 37.8%;从业人员249.5万人,比2013年末下降32.5%。另外一份由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曾经发布的《上海市制造业企业用工状况报告》统计数据也显示,2017年3月,上海市制造业登记就业人数为189.8万人,同比减少5.3%,近年来总体呈下行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制造业从业人数降低,早不是“偶发”现象,可谓是长期存在。


“制造业普工缺、技能人才总量不高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汪怿表示,“就连我考察的中西部、内蒙古等地区,也极需产业工人。”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3%,比重继续下滑。2008年至2018年,制造业工人数量年平均减少2.84%。


企业对“人”的管理滞后


“年轻人不去工厂,我们不能仅仅责怪年轻人,而是要更多反思其中的原因所在。”汪怿表示,当前不少制造业企业对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开发、管理滞后,没有把人当作“人才”来培养,而是当成了“人手”在使用,这必然会导致工人的流失。


汪怿指出,制造业的竞争力与技工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互相促进,这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不论是提高工资福利,还是让员工福利更丰富、工作时间更短、环境更舒适,在不少企业看来,都会提高成本,减少利润,因此不愿去执行,而这种“短视”造成的后果,就是年轻人觉得生产线“冰冷”,对当工人兴趣寥寥。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以人为本,才能招到和留住产业工人。”汪怿强调道,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改变当前粗放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给年轻人足够的晋升空间和受尊重的地位,让其感受到人文关怀,同时完善蓝领技能人员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汪怿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来职去|越年轻的职场女性容貌焦...

制造业用工荒⑤| 汪怿:企业必须...

制造业用工荒④|实施职教行动、提...

首页

顶部